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百科知识

导读: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姚广孝的结局让人惊心动魄:在烟雾缭绕的悬崖上空姚广孝行走于独绳,他手拿佛珠潇洒自如迈步前行。独绳这头,朱棣的孙媳妇孙若微手拿一把利刃,手起刀

  网友提问: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优质回答:

  朱棣大谋士姚广孝的结局如何?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姚广孝的结局让人惊心动魄:在烟雾缭绕的悬崖上空姚广孝行走于独绳,他手拿佛珠潇洒自如迈步前行。独绳这头,朱棣的孙媳妇孙若微手拿一把利刃,手起刀落砍断了绳索,姚广孝坠入悬崖粉身碎骨(从后面的剧情推测)。那么在历史上姚广孝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呢?

  在历史上,可以说,姚广孝的结局很完美。

  姚广孝起初的名字并不叫姚广孝,他叫姚天僖,“姚广孝”这名字是明成祖朱棣赐的。

  天僖是长洲人,他没有像父辈先祖们那样去当一名良医,而是在14岁时就跑到当地的妙智庵剃发当了一名小和尚,那法号道衍。那时是1349年,朱重八也还是个和尚。

朱棣的大谋士——姚广孝(道衍)

  道衍潜心修学,四处游历。

  40岁时,因精通儒学被朱元璋召进到礼部应试,朱元璋并没有在“僧人领域”给他个一官半职,而是赏赐给他一件僧衣。不知明太祖是否了解到这老僧的志向不仅仅是要当个高僧那么简单。

  1382年(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爱妻马皇后病逝,悲痛欲绝的朱元璋挑选高僧诵经祈福,随侍诸王。道衍得到高僧宗泐的举荐,他和朱棣相见了。二人一见如故,年龄相差25岁的他们相谈甚欢。

  宗泐万万没有想到,他举荐的这个人,竟然改变了整个明朝历史的进程。

  宗泐比道衍大了17岁,比和尚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大10年,也是14岁时剃度为僧。他精通儒学,博学多才,曾两次出使西域。朱元璋很器重他,赞他为“泐秀才”,经他举荐朱元璋愉快地答应道衍随朱棣去北平了。

  到了北平的道衍,在庆寿寺当了住持,但他的心并没有完全放在佛寺里。他一次又一次地去燕王府找朱棣密聊,帮他打开更宽广的视野,他要把朱棣塑造为九五之尊,自己则充当了朱棣大智囊的角色,大概是想做明朝的诸葛亮。

  1398年,朱元璋的生命终结。

  建文帝开始大张旗鼓地削藩,他对自己的五个叔叔们一削到底,从弱到强开始。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他们中有的被逼死,有的被软禁,有的被废为庶民发配到远方,藩国皆被废,眼看就要削到朱棣头上。

  已63岁的道衍力劝朱棣起兵,朱棣犹豫不决,说:“百姓都支持朝廷,咋办?”

  道衍回答说:“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

  他一句话点醒梦中朱棣,并帮他下定决心,给他出谋划策。

  朱棣开始行动。

  他笼络军官,集结军队,重金招募勇士。道衍走出庆寿寺来到朱棣后院训练兵马;深挖广阔的地穴在下面打造各种锐利、先进的武器并在地穴上面喂养大批鹅鸭等爱叫的家畜,用叫声来掩盖地下刺耳的声音,这所有的一切足见道衍的心思是何等缜密,虑事多么周全。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道衍留在北平辅佐世子朱高炽。当南军主帅李景隆围攻北平时,道衍临危不乱,他指挥军兵打退南军,又趁黑夜用绳子把士兵吊出城外,联合朱棣的援军,击破溃逃的南军。关于黑夜绳吊出城的计谋,烛之武为了私会秦穆公用过,张巡也用过。他趁夜黑用绳吊出500名敢死队,突袭令狐潮大营,溃敌十几里。

  朱棣率十万大军进攻防守严密的济南,被围困济南三个月,部将士兵伤亡惨重皆疲惫不堪,城不能破。利令智昏的朱棣还被铁铉设计差点砸死在泺源门下,高级军事家铁铉在面临朱棣大炮轰城时,搬出明太祖的画像牌位,逼得朱棣再也无法下手,不远方的危险也在一步步逼近——建文帝的援军就要赶到了!朱棣面临绝境。关键时刻,道衍飞速传信,力劝朱棣退回北平保存实力。朱棣撤军了。

  后来,朱棣大军又在东昌(今山东聊城)战败,朱棣又一次退军。道衍给出“不要去攻打城池,应迅速直取京师。”的建议,促成朱棣在淝水、灵璧连战连捷,迅速进入南京。

  道衍的每一次建议就像及时雨,助力朱棣提前成功,并把损失降到最低。

  1402年(建文四年),道衍的规划成功了,朱棣登上了皇帝宝座。

姚广孝的结局。

  朱棣即帝位后,授道衍为僧录司左善世,让他掌管整个国家的所有佛教,官居正六品。

  1404年,朱棣给69岁的道衍赐名“广孝”,恢复其俗姓姚,佛姓基本都是姓释。姚广孝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明成祖很尊敬他,从不喊他的名字,一直尊称他为“少师”。

  《明史·姚广孝传》:“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赠祖父如其官。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

  朱棣曾像自己父亲命宗泐那样劝姚广孝蓄发还俗,想给他加官封赏,姚广孝像宗泐谢绝朱元璋那样,拒绝了朱棣的美意。他把一切钱财物质的东西看为身外之物,对朱棣赏赐的豪宅、美女一律摇头回绝,还将获赐的黄金都分给自己的父老乡亲们。

  在朱棣出征蒙古时,姚广孝留在南京,尽心尽力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1407年(永乐五年),朱棣让72岁的姚广孝当了大明未来第五位皇帝朱瞻基的老师,朱瞻基是朱棣的皇长孙,是他最喜欢的孙子,把大明的未来天子交给姚广孝教育他一百个放心。

  朱棣还让姚广孝负责迁都北平的事宜,今日的北京城布局就是姚广孝亲自规划设计的。

  另外还让他主修《明太祖实录》,编撰《永乐大典》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留下最大的贡献。

  很快十一年过去了,83岁的姚广孝在庆寿寺中病倒,朱棣多次探望并满足了他临死前提出的唯一要求:赦免了在大牢里呆了十多年的僧人溥洽。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是帮助建文帝做法事和祭祀的。对于建文帝的“失踪”,朱棣怀疑和溥洽脱不了关系。怀疑是他把建文帝藏起来了,还帮助建文帝化装成僧人逃离。

  对于姚广孝的这个请求,朱棣马上下令将溥洽放了出来,天下人也只有姚广孝有这么大面子。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继位,因姚广孝对他有辅佐之功,给予姚满满的崇敬和荣誉。

  人固有一死,最终84岁的姚广孝因病逝世,算是寿终正寝。他死后,尽享哀荣。

  朱棣为他废朝两天,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给他的养子姚继尚封官加赏,官职为宝少卿,正五品,让他管理皇帝玉玺和众官员的牌符。

  朱高炽在他去世七周年时,亲自撰写祭文,大赞其“定大难,成大功”,追封上谥号并配享明太宗庙庭。配享太庙这是他最大的荣誉,明朝开国以来的第一位文臣,也是唯一一位。

  总结:

  姚广孝扭转了大明的历史走向,他择明主而仕,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自己喜欢的高度。以朱棣那巴掌大一地盘扩展到敌天下之兵马,并大获全胜,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正是他坚持将早饭进行到底,皇位上才有了朱棣一脉的相承。姚广孝,一个通儒的僧人,把世俗名利看得很淡薄,不贪图富贵,不争权不夺利,行事也很低调,上朝穿官服,下朝就换上僧服,与世无争。皇帝在想什么,忧什么、怕什么他都心知肚明,看得通透,随时给皇帝排忧解难。他的存在对朱棣只有益处没有任何潜在的威胁,所以尽管他身上贴着早饭派的标签,又是一个位高权重、功高震主的人,仍能在皇帝身边安然存活到老,享尽尊荣。

  其他网友观点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明朝,其实有一位大谋士,可以比肩刘伯温。

(姚广孝 剧照)

  此人便是姚广孝,法名道衍。他是姚广孝,是朱棣的首席大谋士,是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道衍,是个和尚,是佛学家,精通阴阳术数,一生出入佛堂和朝堂,好不惬意。

  姚广孝出生于公元 1335 年,江苏人,祖上世代为医,14 岁时姚广孝剃度为僧,法名道衍。此时朱元璋也正在皇觉寺当和尚,如果有联系方式,说不定还可以一起敲木鱼。

(朱元璋)

  1368 年, 40 岁的朱元璋建立大明政权,由和尚改当皇上,此时的姚广孝,35岁,却仍然是个和尚。但他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和尚,机会迟早会到来。

  1382 年,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逝。不管是亲妈还是干妈,朱元璋的儿子们为了表孝心,纷纷要求朱元璋派遣高僧随自己回藩王府诵经祈福,朱元璋很高兴。此时已经 47 岁的姚广孝便主动要求随燕王朱棣共往北平,这是一次野心家和野心家的会面, 20 年后他们将一起改天换地。

(建文帝 朱允炆)

  1398 年, 70 岁的朱元璋去世,他并没有将皇位传给最有希望,最有能力的皇四子燕王朱棣,而是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即建文帝。建文帝并不是小白兔,登基之后,他干的第一件大事就便是削藩,要把他的各位皇叔皇兄皇弟的权利削弱,最好能一撸到底。刚开始干的很漂亮,湘王、代王、齐王、岷王等乖乖就范,建文帝的信心一下子就来了。

  削藩向来是件苦差事,也很危险,掌握不好分寸,就会天下大乱。汉景帝时爆发的“吴楚七国之乱”,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都是削藩惹的祸。建文帝的四书燕王朱棣此时也正厉兵秣马,蠢蠢欲动。

(明成祖 朱棣)

  道衍初见朱棣时,便声称要送朱棣一件大礼,朱棣心想一个穷和尚能送王爷我什么大礼?道衍说我将送殿下一顶白帽子,朱棣心领神会。王字上加一白,便是一个“皇”字,一个文字游戏将两个野心家牢牢的捆绑在了一起。道衍到了北京后,虽名为庆寿寺主持,却时常往来于燕王府中,与朱棣密谈。也正是在道衍的极力撺掇和鼓励下,朱棣最终下了起兵的决心。

  起兵大反判总得有个口号,就如同汉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的“清君侧,诛晁错”,朱棣也打出了诛杀朝廷大臣齐泰等人,“奉天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以一藩国之力对抗朝廷,朱棣的仗其实打的很艰难。朱棣在前线攻城略地,姚广孝便陪同太子留守北京,主持大局,在关键时刻又往往给朱棣献上正确的决策。

  和源源不断的大明朝廷军队作战,燕军物资粮草显然后继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姚广校提出了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那就是不顾一城一池之得失,直捣黄龙。朱棣依计而行,一路直接杀进南京城,建文帝在大火中不知所踪,一举夺得大明政权。如果没有这一直捣黄龙之际,双方的这场战争要打到猴年马月,鹿死谁手,殊难预料。

  大功告成之后,朱棣就想着迁都便让姚广孝主持迁都事宜,并一手规划北京城的建设。每当朱棣北征蒙古元,道衍便坐镇京师,助太子监国。道衍还接替明代大才子解缙作为《明太祖实录》和《永乐大典》的修撰官,整理《道余录》,为中国佛教作出了贡献。

  朱棣曾劝道衍蓄发还俗,共享富贵,但被拒绝,他上朝穿官服,下朝即换上普通的僧衣,并且始终住在寺院之中。朱棣曾赏道衍府邸和宫女,也被拒绝。这就是姚广孝,有雄心壮壮志,却又始终迷恋佛堂。

(姚广孝神道碑)

  14 18 年,姚广孝(道衍)在庆寿寺去世,时年83 岁,永乐帝朱棣亲自为其撰写神道碑铭文。

姚广孝后来配享明祖庙,这是有明一代唯一的一位文人,刘伯温都没有这个待遇。

  其他网友观点

《明史·姚广孝传》: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目三角,形如病虎”,元朝末年著名相士袁珙在嵩山偶遇“异僧”,所做出的相貌描述;“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是在相貌基础上做出的论断。“异僧”便是时下热播的《大明风华》中老和尚,姚广孝。到于刘秉忠何许人也?其祖上曾供职于辽国;到了其父亲,蒙古人消灭金国后,归顺了元朝,在刑州元帅府担任军职。因父亲的关系,刘秉忠当了名小官,只不过其不愿做刀笔吏,很快弃官,归于邢台天宁寺虚照禅师门下参研佛法,后受到征召,作为军政大事方面的参谋,留在忽必烈身边。元朝建立,官至参领中书省。为元朝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辅佐忽必烈成就帝业; 主持建造元大都,即后世的北京城; 制定了元朝的典章制度。 以此作为参照,姚广孝的一生也诚如袁珙的“玄学”所料。受地方上“三吴之内,刹竿相望,其名蓝巨刹,涌殿飞楼”浓厚的佛教氛围影响,出身于苏州乡间郎中家庭的姚广孝,14岁便投入佛门,法号“道衍”。在建文帝继位之初,在黄子澄、齐泰等“腐儒”的建议下,对叔叔们进行削藩。 姚广孝不仅请出袁珙为燕王相面,得出朱棣有“帝王之相”的结论;而且多次出谋划策,坚定朱棣起兵的决定,发动历经四年“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政权,改变明朝承袭的伦序,开创出一个新的王朝。

  于1404年(永乐二年),以75岁高龄,受封为太子少师,资善大夫,朱棣还希望姚广孝还俗,恢复“姚”姓,百般礼遇这一,“靖难之役”第一功臣,主要策划。姚广孝拒绝了许多赏赐,如大宅第与美女,只作为资善大夫,身穿朝服居于朝堂之上,下朝后便又换上僧袍,回到寺庙。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长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

  姚广孝的结局,并没有像洪武朝的功勋,得到清算。相反其在永乐一朝得到朱棣的重用:

辅导朱高炽、朱瞻基两父子:朱棣数次北征大元,留下了姚广孝辅佐太子朱高炽;更是在太孙朱瞻基9岁时,朱棣令其“出阁就学”,指定姚广孝为其往侍讲读经典; 赈灾江南,收揽人心:江南松、湖等四州,多为建文朝大臣的故乡。因“靖难之役”的影响,朱棣为稳定局势,在永乐初年制造了多起冤案。同时,四州也是姚广孝参禅之地,朱棣利用其号召力,回乡广施善举,挽回人心; 主持《永乐大典》修撰:作为《永乐大典》的主编解缙,是正统儒家的拥护者,对于释、道等不可能采取平等的眼光看待,朱棣命姚广孝“总之”,居中调和,使得后世的《永乐大典》在“色彩”上,不那么单一,更为丰富; 举荐人才:姚广孝以方孝孺“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为借口推荐,只不过其忠于建文帝,激怒了朱棣,被杀。还举荐赵友同任太医,其在《永乐大典》担任副主编,修五经大全诸书。辅佐朱棣,开创出“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安定;政治清明,国力强盛;文化建设上效果显著”的永乐朝新气象,并在仁、宣两朝得到延续,完全可以媲美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不仅如此,姚广孝在临终前,上奏朱棣释放曾为建文帝剃度的高僧溥洽,使其这一支的佛法得以延续,其座下弟子后成为了明朝前朝佛法传承的中坚力量。1418年,姚广孝在北京庆寿寺圆寂,享年89岁。朱棣遵从其遗愿,以僧人的方式葬于房山,撰写神道碑,寄托哀思,以文臣身份入明朝祖庙,可以说是作为臣子的最高礼遇了。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欢迎点赞留言^_^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587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