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曹丕为什么最后没有杀掉曹植?

导读:因为曹植的母亲还活着,所以曹丕不敢杀。曹植和曹丕是一奶同胞,他们都是卞夫人的儿子。卞夫人一共生育了四个儿子:曹丕、曹植、曹彰、曹熊。这四个儿子中名气最小的就是曹熊

  网友提问:

  曹丕为什么最后没有杀掉曹植?

  优质回答:

  

  因为曹植的母亲还活着,所以曹丕不敢杀。

曹植和曹丕是一奶同胞,他们都是卞夫人的儿子。卞夫人一共生育了四个儿子:曹丕、曹植、曹彰、曹熊。

  这四个儿子中名气最小的就是曹熊。曹熊是四兄弟中最小的,但去世却最早,连生卒的年份历史上也没有记载。

  曹操曾经想将曹彰培养成一个文武全才,结果曹彰却说自己喜欢当将军,所以曹操也没有逼他读书,随他的兴趣。曹彰最经典的战例是征讨乌桓。

  曹彰是四兄弟中第二个去世的,因为曹彰在军中的影响力很大,有人怀疑这是曹丕动的手脚。我认为借曹丕十个胆他也不敢这样干,因为他们的母亲卞夫人还活着。

  卞夫人是一个很能干,也很冷静的人。正因为如此,才得到曹操的欣赏,最终从妾转为正室,最后成为王后,曹丕称帝之后,封为皇太后。

  为什么说曹丕不敢呢?

  曹丕没有发迹之前曾经向曹洪借过钱。当年曹操征讨董卓时,幸好曹洪将马给曹操才得以逃命,不然曹操估计早就挂了。曹操对曹洪不错,但曹丕恨死曹洪了。

  从史书的记载看是因为曹丕向曹洪借钱,曹洪不借,最后怀恨在心,当皇帝之后就抓住曹洪的门客犯事,然后将曹洪下狱。

  知常容觉得这件事并没有这么简单,怎么可能简单借钱而要报复呢?这中间应该还有隐情,因为历史没有记载,我们不好猜测。

  当时好多大臣上书救,结果曹丕铁了心要弄死曹洪。

  此时卞夫人出面了。她做了两件事,一是骂曹丕。

  卞太后责怒帝曰:“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资治通鉴·魏纪二》

  二是威胁郭皇后。

  又谓郭后曰:“令曹洪今日死,吾明日敕帝废后矣!”——《资治通鉴·魏纪二》

  此时郭皇后被吓坏了,要知道曹魏是以孝治天下,对儒学抬升得比较厉害,卞夫人废掉郭皇后的能力还是有的。郭皇后日夜劝曹丕,最终曹洪逃过一难。

  你想想看卞夫人在救曹洪这个外人都可以这么大动干戈,放出狠话,如果曹丕要对曹植下手,你觉得卞夫人会闭着眼睛不管吗?

  显然是不可能。

  曹洪这件事发生在哪一年呢?

  公元226年,这一年也是曹丕人生的最后一年,所以在曹丕的人生最后一年,卞夫人都还保持如此高的威信,你觉得曹丕敢杀曹植吗?

  有人可能要问曹丕对曹植打压,卞夫人为什么不管?

  卞夫人是一个很懂大局之人,朝政之事他是不会参与的,但是一遇到威胁到生命肯定会出手。曹丕死后,她还活着,一直活到魏明帝时期。

  魏明帝在母亲文昭甄皇后被曹丕杀害之后最终能被立为太子,相信这里面也有卞夫人的影响力在。

  至于《七步诗》的场景不是这么简单的,真相也并不是曹丕要以此为借口杀曹植,因为与这问题无关,所以不展开。

  其他网友观点

  曹丕继位后最应该杀的其实是曹彰,而不是曹植。曹丕和曹植之争属于文争,不涉及血腥,而曹彰是个武将,处理不好很可能要沾染血腥,因此,曹丕最应该杀的其实是曹彰。那么曹丕为什么没有将曹彰杀掉,也没有将曾经威胁自己世子之位的曹植也杀掉呢?我为大家分析一下。

  曹植曾经是曹丕世子之位最大的竞争者,那么曹植的威胁有多大呢?公元214年,曹操封曹植为临淄候,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让曹植留守邺城。这其实是一个信号,什么信号?曹操有培养曹植为接班人的打算。

  历来大军外出征伐,镇守后方的都是肱骨大臣或者太子,而此刻曹操外出征讨孙权,没有选择让曹丕镇守邺城,却偏偏选择了曹植,这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最让曹丕感到震惊的是,曹操临行时对曹植有亲口交代:

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曹操的意思很明显,当年我为顿邱令时二十三岁,经过奋发方有今天.而你今年也二十三岁了,要加油呀!(努力了,就会像我一样)。这分明就是赤裸裸的偏爱行为,你让当时身为副丞相的曹丕怎么想?

  因此,曹丕即位后,心里一百个想做掉曹植,但是他却不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母亲卞太后还活着。曹丕、曹植、曹彰三人皆为卞太后所生,而卞太后最担心的也是曹丕对曹植下黑手,因此处处护着曹植。

  当时曹丕即位后,令各皇室宗亲不得逗留京师,各自前往封地。为了防止他们有异动,分别派了一名监国(汉朝为国相)来暗自监视他们的行为。公元221年,负责监视曹植的监国灌均秘密报告曹丕:曹植醉酒撒泼,威胁监国使者。有司按律法治罪,当诛,这当然也是曹丕所希望的,但是最后却不了了之,只是将曹植改封为安乡侯。为什么呢?背后其实是卞太后极力保护的原因。

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

  曹丕碍于母亲的大力阻拦,于是将诛杀改为严格防备,具体措施就是迁徙曹植的封地,不让他与其他人接触,使他无力再有作为。

  防备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曹植和曹彪一起出京城返还封地,由于兄弟之间很长时间都没有见面,想多说几句话,聊聊家常,谁知道随行的监国不让,催促他们快速上路。曹植气愤异常,但是却没有任何办法。

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

  当时几乎所有的宗室诸侯都和曹植一样,受到严刑峻法的管制,没有什么人身自由。曹丕给他们的待遇是:府库紧张,属下皆庸才之辈,亲兵不超过二百人,而且都是一些老弱残兵。曹植因为数次写诗发牢骚,所以待遇更低,亲兵只有一百人左右,属下更少。而且曹植是被曹丕迁徙封地次数最多的,十一年中三迁徙都(历史记载),其实实际次数应该更多(我统计的是六次)。

  相比于曹丕的步步紧逼,严加防范,曹植显得就宽宏大量的多,他最多发发牢骚而已,而对于他这个哥哥他还是抱有幻想的。于是曹植多次给曹丕写信,想入朝参政,但是曹丕都拒绝了。就这样两人维持着表面上的和气关系,而曹彰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曹丕没有明着杀他就不错了,为什么这样讲呢?

  其实相比来说,曹彰对曹丕的威胁更大。当时曹操在洛阳匆匆驾崩,临死时召唤曹彰前来。曹彰带着兵马赶来后对曹植说:父亲找我来是为了让我继承皇位。曹彰不但说了,还有实际行动。

  曹彰对主持丧礼的贾逵说:我父亲的玺绶呢?暗地里意思很明显,我要继承魏王之位。贾逵义正言辞的说道:太子尚在邺城,国有储君。玺绶在哪里,不是你能够问的。曹彰词穷,没有再敢大胆妄为。

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遂奉梓宫还邺。

  曹丕知道这件事后对贾逵十分感谢,同时也对曹彰非常的愤恨。曹彰对曹丕也是心怀怨恨,在曹丕即位后,没有得到派遣命令便自行离去,完全不把曹丕放到眼里。于是曹丕即位后,对曹彰极其绝情。十分想要杀了曹彰,但是碍于卞太后保护,曹丕选择了更为决绝的方式,什么方式呢?

  黄初四年,曹彰来洛阳朝见曹丕。曹丕不见,曹彰又多次要求面见,曹丕还是不见。总之曹丕就是一个字,我连看都不像看你一眼。那么曹丕为什么这样绝情呢?还是那句话,曹彰当年差点抢了他的王位,因此,曹丕一直记着呢。随后曹彰就在洛阳突然暴毙,有说是气死的,也又说是病死的,究竟是怎么回事,恐怕只有曹丕知道。

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

  因此,曹植、曹彰当年都对曹丕之王位有极大威胁,尤其是曹彰,当年差点使用武力强夺王储之位,而曹植也因为曹操的偏爱,数次有被曹操立为世子的机会。但是曹丕因为母亲卞太后的缘故,没有对亲兄弟下死手。他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软刀子。

  对待曹植是多次迁徙他的封地,永生不让曹植入朝为官。对待曹彰的方式是从此不再相见,最后的结果是曹植悲愤而死,年41岁。曹彰最惨,活活气死,年仅35岁。

  我在想,如果卞太后早逝,恐怕他们两个都会死于曹丕的刀下,这是肯定的,你认为呢?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也可以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呦!

  其他网友观点

  曹丕与曹植的关系不好,但却没有逼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曹丕能害死亲弟弟曹彰,却对曹植手下留情,这一方面是他没有害死曹植的必要,另一方面则是两人的母亲卞夫人的极力阻止所致。

曹丕与曹植的争储之战

  曹操有四个嫡子,都是卞夫人所生,其中曹熊最小,也死得最早,所以实际上只有三个嫡子可供曹操选择,立为他魏王爵位的继承人。网络上很多人曹操中意曹冲,但曹冲虽然聪明,却是庶子,被选中的可能性并不大。

  曹操对儿子们都很好,曹丕、曹植在文学上造诣很高,和曹操并称“三曹”,给现在的学生们留下了许多的家庭作业。曹彰则是擅长带兵打仗,因为胡子发黄,所以被曹操称为“黄须儿”,也很器重。曹操封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曹彰为“北中郎将”,曹植为“南中郎将”。在这三个人之中,仅仅曹彰一人立了军功。

  曹操晚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所以导致了他的部下也形成了两派,一派拥护曹丕,主要有贾诩、崔琰、司马懿等人,另一派拥护曹植,主要有杨修、丁仪、丁廙等人。

  曹操很宠爱曹植,建安十九年他攻打孙权的时候,就让曹植留守邺城。大家都知道,当时汉献帝是住在许昌,但曹操是住在邺城的,遥控朝政,所以邺城虽然不是京师,但却是曹操的大本营。古代历来有“天子出征,太子监国”的传统,此时虽然曹操不是天子,曹植也不是太子,但曹操让曹植留守邺城,足可以看出他对曹植的重视了。

  但是,曹植做了两件错事,使得曹操打消了立他为太子的念头。第一件,他擅自叫人开了宫里的“司马门”,让他所乘的车子直驰而出。按照汉朝的法律,任何大官到了司马门,必须下车步行。曹操很气他这种目无法律的行为,下令将主管公家马车的官(公车令)砍头。

  曹植做的第二件错事,是当他在建安二十四年受任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之时,曹操有意思叫他到襄阳樊城去支援曹仁,对抗关羽。当当曹操召见他,准备有所吩咐,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成样子。曹操于是撤销了他的军职,不派他去支援曹仁,从此之后也不给他任何实际的工作。

  曹植被放弃之后,曹丕于建安二十二年被立为太子,取得了这场争储之战的最终胜利。

曹操死后的兄弟纠葛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头风病发作,于是急召曹彰前来,但曹彰还没到,曹操就死在了洛阳。当时,曹彰在长安,相当于留守司令,手里是有军队的。而曹丕和曹植在大本营邺城。那么,曹操为什么临死前要召曹彰来,而不是太子曹丕呢?

  曹彰到了洛阳时,曹操已死,曹彰张口就问曹操的玺与绶在什么地方,替曹操办丧事的贾逵说,“现在有太子(曹丕),玺绶在什么地方,不是君侯您所应该问的。”

  曹彰向贾逵询问了玺绶在什么地方,显然有依仗手里的兵权,强行继承曹操魏王爵位的意思。所以,当曹丕接到贾逵的报告之后,立即在邺城行礼即位,宣布继承曹操的魏王之位。这是很厉害的一招,曹丕继位名正言顺,如果这时候曹彰还想争夺王位,那就是谋反作乱了。

  所以,曹彰就换了个思路,他对曹植说,“先王叫我回来,大概是想改立你为太子罢?”意图也很明显,就是企图联合曹植,一起将曹丕从王位上撵下去。但曹植看清了形势,一口回绝了曹彰,曹植说,“你不可以有如此想法,袁绍的兄弟争位,导致灭亡,你没有见到么?”

  从这件事的经过来看,在曹操死后,想和曹丕争位的不是曹植,而是曹彰,所以两人的下场也就很不同了。

  曹丕继位之后,很快就下令所有诸侯,包括鄢陵侯曹彰与临淄侯曹植,都各回自己的封国居住,不得与别的诸侯有所来往或通讯,不得于未经请准之时,擅自进京或到邺城,求见皇帝或魏王。

  曹彰奉令去鄢陵县“就国”,在小地方当了个小诸侯。当年,曹丕篡位称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第二年,曹丕升曹彰为鄢陵公。又一年,即黄初三年,曹丕升曹彰为王,封在任城,称为任城王。黄初四年,曹彰奉旨准许进京,但到了洛阳后不久,曹彰就离奇暴毙。

  《魏氏春秋》说曹彰是气死的,说他来到了京城,而皇帝曹丕不召见他,他坐了冷板凳,气死了。

  《世说》的说法则完全不同,曹丕召曹彰进宫陪他下棋,地点就在卞太后的小楼之中。曹丕在枣子里下了毒,曹彰吃了之后感到口渴,想喝水。大概是毒药的毒性不够强,曹丕担心曹彰喝水之后解毒,于是就让人把打水的瓦罐打破了。卞太后知道后,来不及穿鞋,赤着脚,亲自到井旁去汲水,但却不到汲水的工具。于是,曹彰被毒死了。

  这两种说法,都间接指曹丕为害死曹彰的凶手,但却没有实证,所以曹丕仅有“罪嫌”,而无“罪证”。但曹丕有杀曹彰之心,是毫无疑问的。

  曹丕在毒杀了曹彰以后,随即又想除掉曹植。卞太后大怒,向曹丕说:“你已经杀了我的任城王(曹彰),不能再杀我的东阿王(曹植)!”

  曹丕可能的确也有杀曹植的心,但曹植不像曹彰那样,手里握着兵权,对曹丕有实实在在的威胁,如果说曹丕要杀曹植,可能是因为争储时结下了仇,或者是单纯的不喜欢曹植。

  曹丕篡位代汉的时候,曹植和丁仪、丁廙兄弟,穿上汉朝的服装,一边喝酒,一边大哭。曹丕知道后,十分愤怒,将丁仪、丁廙家所有的男人,不分老少,全部杀掉了。又以“醉酒悖慢,劫胁使者”的罪名,将曹植从临淄侯降为安乡侯,从县侯降为乡侯。

  从此之后,曹丕对曹植开始了不断地迁封,虽然爵位越来越高,但封国的位置越来越偏远。曹丕将曹植降为乡侯之后不久,又升他为县侯,封在鄄城。黄初三年,再升他为王,称为鄄城王,曹植就是在赴鄄城途中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黄初四年,他又被改封一次,封为雍丘王。

  曹丕死后,明帝曹叡即位,改封曹植“陈王”。太和六年年底,曹植郁郁而终,年纪才有四十一岁谥号“思”,所以也有称曹植为“陈思王”。

曹丕为什么不杀曹植呢?

  曹丕杀死了对自己有威胁的曹彰,却放过了曹植,根本原因在于曹植并不像曹彰那样,会对他的王位形成实质性的威胁。

  曹植野心实际上很小,他对权力也没有那么热衷,相比较之下,他更想要寄情于山水之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曹操晚年的储位之争,更像是曹植被一众想要借此谋求上位的大臣所挟持。曹操死后,曹植拒绝了曹彰的建议,也能从侧面证明,曹植并不想跟曹丕争夺王位或者皇位。

  ,曹植在接连犯错之后,就已经退出了储位之争,曹操从未给他任何实权,所以曹植的官位虽高,但其实在朝中的势力并不大,后期仍然追随他的那些人,大多只是文人、谋士,而无掌握实权的将领、重臣。曹植就算想和曹丕掰掰手腕,恐怕也是力有未逮。

  而且,曹植才华横溢,在文人之中声望很高,这不足以支持他谋反,但却有相当大的号召力。如果曹丕杀掉曹植,那么必然会对自己的声望造成很大的影响,让世人认为曹丕是一个不能容人的皇帝,这对急需招揽人才的曹丕是极为不利的。如果曹丕连自己的亲弟弟都容不下,那别人还会死心塌地地拥护你吗?

  出于以上两点考虑,曹丕就会觉得,杀掉曹植所带来的好处,远远小于留下曹植,实在没有必要对曹植下杀手。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两人的亲生母亲卞太后尚在世。对卞太后来说,无论哪个儿子都是自己的心头肉,曹丕既然当了皇帝,那么肯定要偏向曹植一些,所以她坚决反对曹丕加害曹植。

  曹丕当皇帝是汉献帝禅位给他的,所以曹魏政权也保留了汉朝的很多传统,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孝治天下。如果曹丕不顾母亲的反对,杀害曹植,势必要背上一个不孝的罪名。古代人是最看重这一点的,一个不孝的皇帝,如何能以孝治天下呢?

  综上所述,曹丕之所以没杀曹植,并不是他有多么的顾念手足之情,更不是被“七步诗”所打动,而是因为曹植对他几乎没有威胁,没有杀他的必要。再加上卞太后的坚决反对,也让曹丕有所顾忌,这才没有下手。不过,尽管曹丕没杀曹植,可却对他进行了持续的打压,包括曹丕的儿子曹叡也是如此,导致最后曹植郁郁而终,如果非要说曹植死在了曹丕手中,也不无道理。

  其他网友观点

  一提起曹丕和曹植兄弟,大家就会记起那首著名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据说这首诗是曹丕逼迫曹植七步成诗所作,诗句中表达了曹植那种绝望的心情。曹丕对于曹植,确实有杀曹植的心理和动机,这是因为多年仇恨的积累造成的。那么,为何最后曹丕也没有杀掉曹植呢?

一、曹丕与曹植的恩怨。

  曹丕和曹植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按理说应该比其他的兄弟关系密切。可是他们两人的关系却势同水火,这完全是因为两人竞争魏王世子的原因。曹操的长子曹昂在宛城之战中战死后,年长的曹丕就成为了曹操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可是让曹丕十分尴尬的是,他最强大的竞争者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亲兄弟曹植。

  曹植的才华十分出众,尤其是他的文学成就令众人瞩目。南朝宋的谢灵运评价曹植说,天下才有一石,曹植独占八斗,这也就是才高八斗典故的由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曹植也对继承人的位置产生了觊觎之心。他的身边聚集了以杨修、丁仪、丁廙为首的团体,与曹丕进行了激烈的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曹操被曹植的才能所迷惑,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定,更是增加了曹丕的非分之想。曹操在一次出兵的时候,将后方邺城交给曹植留守。曹操说自己二十三岁时担任了顿丘令,一直做到今天的成就,曹植今年也是二十三岁,也要像自己一样奋斗。这话中包含着曹操对曹植的期望,也透露出曹操想要立曹植为继承人的心思。

  曹丕在这种情况下,处境十分艰难。曹植还和他的手下,对曹丕处处进行打击。曹丕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家的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咬着牙坚持。他用自己的坚忍和政治能力,赢得了大批曹操手下的认可。

  相比于曹丕,曹植性格中的诗人气质让他吃了大亏。曹植做事过于感情化、情绪化,他的任性行为让大多数人感到了失望。曹操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后,发现了曹植的弱点,将立储的天平向曹丕倾斜。曹植在发现这一点后,做出了一件荒唐的事,让他彻底毁灭了在曹操心中的形象。

  曹植乘车在驰道上驰骋,并且开司马门外出。这件事让曹操勃然大怒,将守门的官吏处死。并且对诸侯严加管束,惹下大祸的曹植自然在曹操心中失去了地位。本来曹操说曹植是自己儿子中最可定大事的人,可是出了这件事后,曹操再也不相信诸侯,对曹植另眼相看。

  曹操最后还是给了曹植一次机会。那是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他派曹植领兵去救援被围的曹仁。曹丕借着送行的机会,逼迫曹植饮酒,以至于曹植喝得大醉。曹操叫曹植去面授机宜的时候,曹植因为醉酒不能前往。曹操因此罢免了曹植的任务,从此曹植再也没有了翻身之日。

  曹丕与曹植除了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恩怨,在女色上也有着一段纠葛。曹丕在随同曹操攻打袁氏势力的时候,趁乱娶了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甄氏。当时甄氏的丈夫还在,她与曹丕的婚姻更多的原因是为了保命。这给她与曹丕的婚姻笼罩了一层阴影。

  在曹家,才貌双全的曹植对甄氏十分爱恋。他们之间也曾经传出过绯闻。在曹丕与曹操出征,曹植留守邺城的时候,甄氏不但对曹丕不管不问,还将孩子交给婆婆,自己经常私自外出。当他人责问甄氏的时候,她还不以为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甄氏与曹丕的感情出现了裂纹。因为以上的双重原因,曹丕在心中对曹植恨之入骨。在他继位后,对曹植进行了报复,七步成诗就发生在此时。不过曹丕没有杀死曹植,这又是为什么呢?

二、曹丕不杀曹植的原因。

  曹丕在继位之后,曹植彻底失去了还手之力。面对昔日你死我活的对手,曹丕却网开一面,没有对他赶尽杀绝。他不但保留了曹植的生命,还封他为王,保留了他的封邑。曹丕不杀曹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曹植已经失去了危害曹丕的能力。早在曹操立曹丕为继承人时,就为曹魏的长治久安做了打算。他为了打击曹植的势力,不顾杨修才能出众,为自己立下过汗马功劳,寻找借口杀掉了杨修。杨修一死,曹植就失去了重要的谋士,更不是曹丕集团的对手了。

  在曹丕继位后,他首先做的就是杀掉丁仪、丁廙和他们家的男子,彻底断绝后患。从此,曹植变成了孤家寡人。曹丕对此还不满足,他削减曹植的封邑,派地方官对他严加管束。没有一点实力的曹植,根本就无法对曹丕产生什么危害,曹丕也因此留下他一条命。

  其次,曹丕要谋求好的名声。曹丕是建立曹魏政权的君主,为了体现曹魏政权的正统性,曹丕采取了禅让的形式。他先让手下营造出众望所归的气氛,再让汉献帝多次下诏书让位。而曹丕则多次推辞不受,最后摆出一副勉为其难的姿态,继承了帝位。

  曹丕这样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天下还没有统一,刘备的蜀汉与孙权的东吴都在一旁虎视眈眈。再加上当时还有许多汉朝的拥护者,在国内推波助澜。为了解决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曹丕首先就要在道义上站住脚。为了这个目的,曹丕必须要维护禅让的合法性,不让天下人抓住任何把柄。

  因此,曹丕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达到了偏执的地步。当东吴向自己称臣的时候,曹丕明知道其中有诈,还是欣然接受。他为了自己的天下臣服的虚名,不惜放弃与刘备一起攻打东吴的机会,同时也放弃了灭亡东吴,统一天下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对于自己的亲兄弟曹植自然也网开一面。如果他对曹植下手,会遭到天下让的非议,让自己好不容易营造的形象毁于一旦。他将从一位众望所归的仁德之主,变成鼠肚鸡肠,连亲兄弟都容不下的狭隘小人。这是曹丕不能容忍的。作为一位政治家,曹丕选择了原谅曹植,没有杀掉他。

  第三,曹丕没有放弃对曹植的迫害。不过,曹丕没有杀死曹植,并不代表他就放过了曹植。所谓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曹丕对落入自己手中的曹植,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进行了残酷的报复。这让曹植度日如年,生不如死,曹丕也达到了自己的心愿。

  曹丕继位后,杀光了曹植的部下,并且让人弹劾曹植,贬了曹植的爵位,并且剥夺了曹植的封邑。在多年之后,原先有万户封邑的曹植,才恢复到二千五百户的封邑,才仅仅是以前的四分之一。

  曹丕对于曹植严加管束,曹植的处境如同囚徒。曹魏派给曹植的人员都是些无能无才之徒,护卫他的兵员都是些老弱残兵。就算是这样,曹植的手下比其他诸侯还要少上一半。至于说其他物资供应,就更可想而知了。

  曹丕不但在待遇上刁难曹植,还在感情上对他进行折磨。在曹丕继位后,对甄氏昔日的表现耿耿于怀。他将甄氏赐死,还用她的长发盖住面庞,用糠塞住嘴巴,免得她对地府喊冤。曹丕明明知道曹植对甄氏的感情,还专门召见曹植,将甄氏的枕头赏赐给他。曹植见到后痛哭流涕,曹丕则在旁边冷眼观看。曹植为此专门写了《洛神赋》,表达他内心对甄氏的怀念。可见这件事对他精神的打击之大。

  除掉物质、感情上的打击,对曹植最大的打击莫过于事业上的失意。曹植对自己的才能十分自信,一心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可是曹丕恰恰看准了这一点,对曹植进行了沉重的打击。曹植多次向曹丕上表,表示自己想要为国效力的愿望。

  可是,曹植的请求,只是得到的是曹丕冷漠的回答。曹丕根本就不给曹植报效国家的机会,让他怀才不遇,永远不得施展。到了最后,曹植不要说想要得到任用的机会,连和皇帝单独见面谈话的机会都不可得。

  在多重打击下,曹植对自己的前途完全绝望了。在这种严酷的现实里,曹植郁郁寡欢,度日如年。最后他得了疾病,在四十一岁的时候就早早离开了人世。曹丕虽然没有杀死曹植,但是他的迫害,比直接杀死曹植还要残酷。

结语:

  曹丕与曹植在争夺王位继承人的过程中,进行了你死我活的斗争。最终曹丕获得了胜利,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在曹丕继位后,他并没有杀死曹丕,而是放他一马。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杀死曹植的动机,而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的。

  曹丕杀光了曹植的幕僚,对他贬爵削减封地,降低他的待遇,在物质上歧视曹植。他还用各种手段打击曹植,用甄氏的死刺激曹植,在十一年里将曹植迁徙了三次封地,让他始终生活在颠沛流离之中。

  最打击曹植的是,曹丕根本不给曹植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最终,承受不住长年打击的曹植,早早发病而死,结束了悲惨的一生。曹丕对曹植的这种惩罚,远比直接杀死他还要来得残酷。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邀请……

  (曹操剧照)

  曹操‬对于‬曹植‬比较‬喜欢‬主要是‬因为‬曹植‬文采‬风流‬,曹植‬不是‬曹操‬主要妃子‬生的‬,所以‬从‬常理‬来说‬不大‬会‬喜欢‬。

  但是‬曹植‬会‬写‬诗歌‬,会‬做‬赋‬,那么‬同样是‬文学家‬的‬曹操‬自然‬喜欢‬。所谓‬爱乌‬及‬乌‬,自然是‬喜欢‬同样‬文学水平‬高的‬曹植‬。

  (曹丕剧照)

  但是‬曹植‬没有‬好的‬人‬辅助‬,不像‬曹丕‬有‬司马懿‬等‬辅助‬,曹丕‬得到了‬加分‬。‬而且‬,曹操‬对于‬立‬储的问题‬咨询过‬谋士‬贾诩,贾极力推荐曹丕为曹操继承人。

  曹丕‬又‬低调‬,又‬隐忍‬,这方面‬曹植‬不如‬。

  曹植‬好文学‬,好‬酒后‬放‬歌‬,不够‬严谨‬,曹操‬多方面‬考察‬觉得‬还是‬把‬大‬位‬交‬给‬曹丕‬,曹丕‬在‬夺‬储战‬,大获全胜‬。[大笑][大笑][大笑]

  在得到‬皇位‬之后‬,曹丕‬并没有‬杀‬曹操‬的儿子‬曹丕‬。因为‬曹植‬没有‬兵权‬,对于‬曹丕‬没有任何‬威胁‬,因为不可能‬动摇‬曹丕的‬统治‬。自古‬皇帝‬对于‬大将‬一直‬防范‬,因大‬将‬独揽‬军权‬,万一‬造反‬对于‬皇权‬是‬极大的‬威胁‬。而‬幸运‬,曹植‬没有‬兵权‬,只是‬一个‬没落的‬皇族‬。

  这个时候‬其实‬曹丕‬并没有‬放弃‬对于‬曹植的‬监督‬和‬管控‬,在曹植的‬封地‬设置‬大臣‬监管‬,曹植的‬一举一动‬都‬逃不掉‬曹丕的‬眼线‬。所以‬,曹植‬已经‬被‬曹丕‬全部‬控制‬,并‬无‬威胁。‬

  而且‬,曹植的‬幕僚‬大多‬已经‬死去‬,杨‬修‬以及‬丁‬家‬兄弟‬先后‬被‬杀‬。曹植‬没有人‬出谋划策‬自然‬力量减少了‬。[呲牙][呲牙][呲牙]

  另外不杀曹植的原因是是母亲的保护,曹丕在此之前已经干掉了二弟曹彰,让他妈伤心欲绝,曹丕此时也觉得有些过分,对母亲也有了内疚之情。

  (曹植剧照)

  所以,他借故逼曹植作诗,也就是七步成诗,是让自己有台阶下了,发泄一下,弟弟长期以来,文章诗书好过自己的不满.曹丕多多少少还会顾念一下兄弟之情的,所以不会杀曹植,最多对其进行管制。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谢谢大家。

  图来自网络,侵删。

  其他网友观点

  曹植与曹丕的关系

  在历史上,无论何时何地,参与争夺皇位者,处境堪忧。皇权之争,从来惨烈,不容亲情。当年齐桓公几乎被弟弟派人一箭射死,不久胡亥在赵高等人的支持下弄死公子扶苏,到唐代时武则天登基,甚至拿毒酒喂亲生儿子——这一切都证明,权力使人疯狂。

  曹植作《七步诗》,言道:“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他与其兄长的关系,似乎也是如胡亥之于扶苏,不过是处境相反而已,这种观点历来为人认可,但其实是有待商榷的。曹植在曹丕继位后,文风大变,被认为是遭受到曹丕的打击报复所致,这其实是一种误读,是在对曹植与曹丕二人关系想当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据《三曹年谱》记载,在争储阶段,支持曹植的有丁仪、丁廙、杨修、贾逵、王凌、邯郸淳、荀恽、孔桂、杨俊等人。黄初四年,贾逵、王凌、邯郸淳三人加官进爵,孔桂、杨俊以私人罪名被杀,丁仪、丁廙兄弟二人无传,但仍可从其它史料中找到两人犯事的线索。

  丁仪二人,与曹丕党羽有宿怨,据《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载,“闻仪为令士,虽未见,欲以爱女妻之,以问五官将。五官将曰:‘女人观貌,而正礼目不便,诚恐爱女未必悦也。以为不如与伏波子楙。’……时仪亦恨不得尚公主,而与临淄侯亲善,数称其奇才”,临淄侯,就是曹植,由此可见,丁仪奉行“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原则,与曹丕交恶,才来亲善曹植。《三国志》载,“丁仪等见宠于时,并害之,而奕终不为所动”,《傅子》“武皇帝,至明也。崔琰、徐奕,一时清贤,皆以忠信显于魏朝;丁仪间之,徐奕失位而崔琰被诛”,由是可见,丁仪、丁廙二人在朝堂之上,屡进谗言、坑害他人,实乃取死之道,却不是作为曹植的党羽遭受到打击报复。由小见大,曹丕并未着意于剪除曹植党羽,否则也就没有贾逵等人的升迁,其次,曹植在曹丕登基后,实力不再浑厚,已远非曹丕对手。

  据《三国志•曹植传》记载,“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不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又植以前过,事事复减半,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两汉以来,诸侯、宦官、外戚是为江山社稷三大害处,曹丕于建康元年(公元220年)下令限制宦官,黄初三年(公元222年)行《禁母后预政诏》,对诸侯,则剥夺行政、兵权,以老卒为奉,备不虞之事,使之无力威胁中央——曹植当然在政策中受害,但这政策却并非针对曹植一人。在政策之外,曹丕是极优待曹植的,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曹植《圣皇篇》中所言总是不假,“伪以为赠赐?倾府竭宝珍。文钱百亿万,采帛若烟云”,数量当然可能有夸张,但优待总是不假。

  由上可知,无论是在对曹植党羽还是诸侯就国一事上,曹丕都没有着意针对曹植,甚至一面政策,一面对策的对兄弟进行优待。我们无法确定这是不是《七步诗》为曹植带来的“福利”,但曹丕与曹植争储一事,早已断绝干净,或有影响,不致“相煎”。

  其他网友观点

  曹丕想杀曹植的事情天下闻名。

  而且曹丕想杀曹植的愿望非常迫切,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一个关于“七步诗”的故事。

  曹丕把曹植召来,对曹植说,天下人都在说你诗才敏捷。我现在就来考考你,给你七步的时间(古人的表达非常有意思,“七步”本来是一个空间概念,这里却用来表达时间),如果你能在七步之内,把一首诗写出来,那就证明你名副。如果你在七步之内写不出来,那你就犯了欺君之罪。犯了欺君之罪,自然罪不可赦,肯定会被杀掉。

  最终,曹植不但在七步之内完成了一首诗,而且这首诗还是一首感叹兄弟之间,本来是同气连枝,却相互残杀的悲剧的诗歌,具有极大地劝讽意味。

  这首诗一写出来后,曹植完美打败了曹丕,曹丕不但没能杀得了曹植,反而受到这首诗的影响和感化,最终幡然醒悟,放弃了杀曹植的打算。

  那么,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七步诗”这样的事情,曹丕最终放弃杀掉曹植,是不是因为曹植的“七步诗”感化了他呢?

  显然,这个所谓的“七步诗”,只是一个故事,而且是后人演绎出来的故事。历史上是不存在这个故事的。曹丕不可能用这样的方法杀曹植,曹植也不可能通过一首诗就感化曹丕。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分析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曹丕,是很不真实的。

  一是这个故事中的曹丕很愚蠢。

  为什么说这个故事中的曹丕很愚蠢呢?如果曹丕想要杀掉曹植,或者打击曹植,体现出曹操选择曹丕的正确性,他就应该找曹植的短处。曹植的短处是什么?是处理政务能力。这种时候,曹丕就要在这方面琢磨,搞出曹植政务能力不强,贪杯务实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大家看出,曹植不堪大用。而曹丕不这样做,反而测试曹植的写诗这个长处。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二是这个故事中的曹丕很残暴。

  为什么说曹丕很残暴呢?因为曹丕所谓“诗才敏捷”,这是天下人公认的,是士人知识分子们都认可的。又不是曹植自封自吹自擂的,这有什么错?难道我们贺知章说李白是“谪仙”,就应该把李白杀掉吗?如果这样就可以杀人的话,杀人太容易了。再一点,这件事与曹丕有什么关系,怎么就成了“欺君之罪”?所以,这些显然是很搞笑的。

  总之,如果曹丕真是想要通过“七步诗”的方式,杀掉曹植的话,这就是历史上最大的笑话,曹丕是历史上最愚蠢最残暴的一个人。

  那么,曹丕之所以没杀曹植,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一句话,曹丕是坚决不敢,也不能杀掉曹植。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由魏国内部复杂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

  曹操当宰相的时候,把汉朝的权力转移到自己手里,这已经造成了魏国集团的分裂,不满曹操的非常多。曹操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尤其是通过自己建立战功,使得魏国的权力都转移到了自己手里,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但虽然权力在自己手里,矛盾却并没有完全消除,不满曹操的还特别多。曹氏内部如果不团结,必然给别人机会。

  后来,曹操在选世子的时候,曹氏家族又出现了一次分裂,曹丕和曹植开始为争夺继承权打斗不休。后来曹操把继承权给了曹丕,并没有给曹植。虽然如此,但是曹丕和曹植的矛盾却还是没有解决,毕竟曹丕身边有一大帮拥趸者,曹植身边也有一大帮拥趸者,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肯定会有斗争。

  这时候,曹丕把曹植杀掉。那么,这肯定就是曹氏内部的一次大决裂。曹植的那些拥趸者肯定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而他们也肯定很不满。内部必定会厮杀起来。

  原本曹魏有蜀汉和东吴这两个对手,国内又有汉室拥趸者与曹氏拥趸者的矛盾,现在曹氏内部又出现曹丕和曹植的尖锐对立,并引起了残杀。那显然就是曹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那样的话,司马家族这样的力量,可能就会提前崛起了。

  当然了,曹丕没有杀曹植,但并不表明很放心他。所以,曹丕采用的方式,就是不断迁徙曹植,不让他在一个地方建立自己的势力。这样既保存了内部力量,又确保了内部稳定。

  应该说,曹丕是聪明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略》等)

  其他网友观点

  为什么要杀?

  实际上,曹丕的地位从未被曹植撼动。

  别被那些野史迷惑。

  当然,曹植曾经争取过,却从未接近。

  曹丕在曹昂战死,丁夫人与曹操分家单过之后就是实际上的长子。也没有嫡子对他产生什么威胁。尤其母亲卞氏代理管家后,他就相当于嫡长子身份。无论从礼法、年龄、人望、实际能力上,无兄弟可以与曹丕争锋。

  曹丕的文学能力同样强悍,与曹操曹植同列建安七子之上。更是七言诗的首创者。

  曹丕更强大的是政治能力,《典论》就出自他手。而在三国乱世之中,曹操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控制局面,保护家族传承的继承者,绝不是好酒无度、服散群P的曹植。

  如此,曹丕还杀曹植做什么?

  其他网友观点

  曹操以家族势力兴起一方,而后挟天子征战四方,对家族亲情极其看重,曹操的家教也极有成绩,要文有文、要武有武、要智有智丶要德有德(当然刨除喜欢别人老婆的劣习)。曹丕逼献帝禅位交玺,作为皇后的曹家女儿,义无反顾站在丈夫一边,怒斥许褚,诅咒娘家。这一点与春秋时的祭足女儿恰恰相反,祭女以有再嫁而无再生的理由理直气壮地结束了自己丈夫的性命。试想,连这样的指鼻子诅咒大骂尚能忍的,何况其他同胞兄弟呢?曹氏亲族亲血缘的家传也让汉献帝平安终老,与那些亡国即死的落魄君王比,还应算大幸万幸了。

  其他网友观点

  曹丕是想杀曹植的,不然哪来的七步诗呢?曹植之所以能大难不死,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卞太后的阻止;第二是曹植对曹丕的威胁不大。

  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一下:

第一,曹植党羽被清洗后,对曹丕已不构成威胁

  在曹操生前,曹植是太子人选的有力竞争者。按理说,曹丕是长子,太子人选不应该有曹植的份。然而,事情并没那么简单。政坛一向波谲云诡,立储一事牵扯到诸多势力,在魏国有一股势力企图扶植曹植为太子,取代曹丕。这股势力的代表人物,是政治投机家丁仪、丁廙兄弟以及杨修。

  后来曹植在太子之争中败北,并开始被父亲曹操冷落。曹植的妻子因为小事被曹操赐死,其党羽的核心人物杨修也因泄漏人主机密之罪被处决。曹植从此被打入冷宫,再无东山复起的机会。

  曹丕称帝后,早有跳梁小丑认清时局,大力讨好新皇帝。临淄一个名为灌均的官员,上书控告曹植,称他酗酒闹事,言行狂悖傲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作为曹丕最大的政治对手,曹植的政治生命实际上已经结束。他被贬为“安乡侯”,其党羽丁仪、丁廙两人遭到满门抄斩的悲惨下场。

  这时的曹植,对曹丕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

第二,曹植与七步诗

  即便曹植失势,曹丕仍欲除之而后快。

  在《世说新语》中,有曹丕想杀曹植的记载,这便是著名的“七步诗”的来源。据说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要写一首诗,否则便要处死。曹植果然才华过人,他还没走七步,便吟出一首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是七步诗的原型,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六句诗被缩短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成诗,救了自己的性命。

  不过,史书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曹丕打算害死曹植,母亲卞太后出面阻止说:“你已经杀了我的彰儿,不能再杀我的植儿了。”

  卞夫人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曹丕、曹植、曹彰、曹熊。这四人里,论文学才能,曹植最高;论武功,则曹彰最厉害。据《三国志》所述,曹彰“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曹操去世后,曹彰当着贾逵的面问父亲的印玺在哪儿,颇有觊觎神器之意。贾逵当面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国家已有储君,先王的印玺,不是你所能问的。”遭贾逵当头一棒,曹彰这才悻悻而退。因此,曹彰也是有染指王位之意。

第三,对曹丕来说,曹彰是更危险的敌人

  在曹丕看来,曹植毕竟是文人,手握兵权曹彰或许更危险。

  曹彰不仅骁勇善战,还曾流露出窥视王印的野心,这叫曹丕如何放心得下?曹丕即位后,立即把曹彰打发回封国。三年后,曹彰前往洛阳朝见已当上皇帝的曹丕,却意外暴死,令人生疑。

  据《三国志》所记,曹彰是病死,然而其他野史却有不同说法。

  《世说新语》记,曹丕十分忌讳曹彰的勇武,便想了一计除掉他,他约自己的弟弟到母亲卞太后阁中下棋,在枣里放毒,曹彰不知是计,吃进毒枣。母亲卞太后发现曹彰中毒,赶紧差人去提水,多喝点水或许能缓解毒发,曹丕早派人把取水的瓶瓶罐罐打碎。不久后,曹彰便毒发身亡。

  如果《世说新语》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曹彰之死,也许反倒救了曹植一命。因为母亲站出来哀求:你都杀了曹彰了,别再杀曹植了。考虑到曹植已经是落水狗,党羽都被翦除了,他的本领也就是吟吟诗写写赋,不足为惧了。正因为如此,曹植才能活下来。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1020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