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明朝皇帝在无法抗衡文官集团时选择了利用阉宦来制衡,为什么清帝却二患都没有?

导读:明朝皇帝在无法抗衡文官集团时选择了利用阉宦来制衡,为什么清帝却二患都没有?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值得探讨一下。  明朝皇帝在无法抗衡文官集团的情况下,的确选择了用宦官

  明朝皇帝在无法抗衡文官集团时选择了利用阉宦来制衡,为什么清帝却二患都没有?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值得探讨一下。

  明朝皇帝在无法抗衡文官集团的情况下,的确选择了用宦官集团来制衡;

  在清朝,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确都没有坐大过,但是产生了另外一种严重的后果——军方(勋贵功臣武将集团)扰政,最后演变成后宫干政、藩镇林立和亲王争政。

  在明朝初期,制度的制定者——朱元璋,因为他手下是历史上最为强大的一个勋贵功臣集团,所以他采取的是“以文制武”(注意:是以文制武,不是以文御武,文官制约武官,而不是让文官爬到武官头上)的基本政策。

  朱元璋虽然出身底层农民家庭,但是他的眼界却很是开阔,知道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在于齐头并进,而不能一方压倒另一方。

  加上中国宋朝“以文御武”的惨痛教训,所以朱元璋虽然大力培养文官集团,但是从没有彻底把武官集团打压下去,一直保持着一种平衡。

  故而在明朝前期,明朝前几位皇帝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高炽在位时间太短)都是战功卓著。

  直到土木堡事变。

  整个武官集团彻底被朱祁镇葬送,保卫北京战又是文官于谦率领下取得胜利的,虽然于谦是伟大的,但是这导致明朝产生了一个极其严重的后遗症——武官集团的势力范围全部被文官集团所侵占。

  武官集团的过去被朱祁镇葬送,而武官集团的未来被于谦葬送,从此在明朝,武官集团再也没有站起来过。

  明朝朱元璋呕心沥血搞的“以文制武”的基本制度被“以文御武”的基本制度所取代,明朝从此变成了另一个版本的宋朝。

  武官集团崩溃,明朝朝堂势力失衡,文官势力一家独大,这对于皇帝来说,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

  于是明朝皇帝选中了自己最为亲近的宦官,培养壮大,成为与文官集团相抗衡的另一大势力。

  其实这是明朝皇帝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宦官集团不管如何强大,都无法达到武官集团那种程度。

  所以看似明朝出现很多大宦官,权势滔天,却从未对文官集团的基本盘造成严重伤害。

  这给了明朝文官集团对抗皇帝的底气,所以在明朝,文官集团顶撞皇帝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所谓宦官势力其实就是皇权势力的延伸,所以明朝虽然时不时出几个权势巨大的大宦官,却很少有能真正动摇国家根基和社会稳定的其他势力出现,比如后宫,比如藩镇,比如亲王等等。

  因为阉权即是皇权。

  王振造成的“土木堡事变”绝大多数责任在于明英宗朱祁镇,刘瑾的祸国殃民绝大多数来自于明武宗朱厚照,九千岁魏忠贤的肆无忌惮也和明熹宗朱由校有着很深的关系。

  宦官集团的权威来自于皇权的权威、君主的权威,宦官身居高位是来自皇帝的恩赐,皇帝能一言决定其命运甚至生死。

  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的斗争属于君权相权斗争的延续。

  声势虽然浩大,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却比较小。

  再来看看清朝。

  清朝初期和明朝初期一样,也有一个极其庞大的勋贵功臣武将集团。

  唯一不同的就是在明朝,朱元璋即是这个集团的创造者,也是这个集团的清洗者;在清朝,努尔哈赤创造了这个集团,但要面对这个问题的却是多尔衮、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等。

  国家一统后,下一步就是治理国家,军方(勋贵功臣和武将们)是无法治理好一个国家的,这必须依靠文官集团。

  为此顺治帝曾经想学明朝,成立了专门由宦官集团组成的十二衙门,来对势力庞大的勋贵功臣武将们抗衡,还没有做出成绩,宦官集团就随着顺治帝的死而烟消云散。

  后来,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清朝的勋贵功臣武将集团全面清除汉人勋贵功臣武将集团,彻底变成满蒙勋贵功臣武将集团的大本营。

  在整个清朝,勋贵功臣武将集团都是最为庞大的势力,不管是文官集团,还是宦官集团,都无法与勋贵功臣武将集团进行抗衡。

  在清朝中前期,皇帝甚至需要借助文官集团来对抗勋贵功臣武将集团。

  比如顺治帝死后,所谓的“顺治遗诏”全面推翻顺治帝的政策;

  比如康熙帝设计杀害鳌拜;

  比如四爷与八爷的惨烈夺嫡;

  比如雍正帝恢复议政王大臣的称号;

  等等,这都是勋贵功臣武将集团强大的注释。

  在这种情况下,谁掌握了勋贵功臣武将集团,谁就是清朝真正的统治者。比如多尔衮,比如慈禧太后。

  在清朝,由于勋贵功臣武将集团对其他任何势力都是呈现碾压态势,这就导致其他势力在清朝注定只是小问题。

  真正的大问题几乎全是出现在清朝勋贵功臣武将集团身上,多尔衮、鳌拜、吴三桂等等都是出现在这个集团。

  就算到了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督抚势力崛起,清朝勋贵功臣武将集团依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慈禧太后就是依靠这股势力与实力越来越强大的湘军势力、淮军势力进行抗衡。

  勋贵功臣武将集团的权威不是来自于皇权,而是来自于与开国皇帝共同打天下的军功与战绩。

  勋贵功臣武将们的升迁虽然也受到皇帝的影响,但是却是一种另类的分封制(这种制度也是顺康雍乾几代清朝皇帝努力清除的目标),很多时候这些勋贵功臣武将的后代们的升迁,皇帝很难干涉,而且和宦官不一样,皇帝没有充足理由,是无法平白无故的将其杀死。

  在清朝,皇帝与军方(勋贵功臣集武将集团)的斗争才是主导。

  这种斗争远比君权相权的争斗更惨烈,不管是多尔衮摄政,三藩之乱,八龙夺嫡,藩镇林立,都是造成大规模伤亡的大事件,对国家根基和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伤害。

  但是,清朝军方(勋贵功臣武将集团)的一家独大,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战斗力强,为中国广袤的疆域打下基础。

  所以明朝和清朝的制度,各有优缺点,不能因为歧视宦官而忽略明朝自土木堡事变之后到天启年间,长期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也不能因为重视勋贵功臣武将对开疆拓土的贡献,而忽略亲王摄政、藩王作乱、皇子夺嫡、藩镇林立的可怕影响。

  来自优质历史领域网友“月轮皎皎”对明朝皇帝在无法抗衡文官集团时选择了利用阉宦来制衡,为什么清帝却二患都没有?的观点:

  这个道理很简单,清朝的时候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根本就不会有任何人来干涉皇帝的政策,所以皇帝也不需要宦官。

  在大明的时候,朝廷其实是很民主的,明朝设有内阁,内阁作为行政中枢,是有很大权力的,皇权也受到制约。

  在永乐皇帝中后期,内阁的权力就不断的扩大,在明宣宗的时候,全国的奏章都要先交给内阁整理,然后司礼监转给皇帝,皇帝过目之后又送回内阁,内阁写上处理意见,报给皇帝批准,之后再由司礼监转给六部。到了成化年间,内阁的权力甚至可以和皇权对抗。

  当年朱元璋借着胡维庸的案子不设丞相,什么事情都自己亲自处理,但是他的后代皇帝可没有这么兢兢业业,他们得找人替自己干活,那么干活的人的头目就是内阁大学士,虽然他不叫丞相,其实和丞相也没有什么区别。最牛的是张居正,自己把持内阁,司礼监太监冯宝与他有过密的交情,皇帝的老娘太后对他言听计从,简直可以称得上大明的首相。

  内阁权力这么大,又不能罢免不用,那么皇帝就需要有一群人站在自己这边,那离他最近的肯定就是太监了,当年朱元璋曾经严令禁止太监读书认字,就是怕他们干政,但是明宣宗却鼓励太监学习,有人分析他就是希望利用太监制约文官集团。所以说有着很大权力的内阁始终是皇帝又要重用又不放心的角色,那就找一些人来制约你,这个任务就落在了太监身上。

  所以在明朝如果皇帝不是足够的英明神武,就会很容易被太监左右。

  而大清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在大清朝,中国的封建专制达到了顶峰,文官没有说话的地位 了,尤其是雍正皇帝搞了军机处之后,文官集团被架空了,在我们的印象中,军机大臣听起来似乎名字很酷,但是他们到了皇宫里面只能是跪在地上记录圣旨,连坐在桌子前写字的权力都没有,可见当时皇帝把所有的权力都抓在自己手上,大臣没有权力,皇帝自然也不用担心他们,也犯不着给太监权力让他们制约文官了。

  这就是大明有宦官主导朝政而大清没有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大明有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大清根本就没有相权。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186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