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西汉宦官制度,西汉时宦者署并非宦官机构,而是普通杂役甚至智囊人员的管理机构

导读:所谓“宦者”,其实最初始的意思并不是我们口中所说的“太监”,而是泛指一切为官之人,只是到了秦汉时期,才逐渐演变成为对专门在宫廷当中负责“杂役”的人员的一种称谓。 

  所谓“宦者”,其实最初始的意思并不是我们口中所说的“太监”,而是泛指一切为官之人,只是到了秦汉时期,才逐渐演变成为对专门在宫廷当中负责“杂役”的人员的一种称谓。

西汉时宦者署并非宦官机构,而是普通杂役甚至智囊人员的管理机构

  更为不同的是,此时的这些杂役根本都不再“净身”这一说,全部都是正常人,因为,真正的“净身制度”是从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之后才开始出现并历代传承的。

  而随着“宦者”的数量越来越大,便有了一个专门负责管理这些“宦者”并供他们起居的“衙署”,便称之为“宦者署”。而且,从秦代一直到西汉,这样的一种“官署”也在不断地完善,所能够容纳的人员数量也越来越多。

  1990年5月的时候,汉代王陵考古队在汉景帝阳陵的南区发现了一组14行共24个俑坑的丛葬设施,其中不仅除出土了大量的“无臂”兵马俑,还出土了大量的“印章”。而在众多的“印章”当中便有一枚“宦者丞印”,这便证明了在西汉时期“宦者署”已经是宫廷官署当中的一部分了。

  说到这里,还有一点必须要说,那便是考古人员在清理完他们所发现的24个俑坑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些俑坑所模仿其实正是当时整个长安宫城之内所有的“衙署”。

  而汉景帝之所以这样做,自然是希望在他死后仍然可以统领这些衙署,继续以天子的身份来统治自己驾崩后的世界。所以,在这些俑坑当中才出现了大量的“印章”,而这也便是用来证明在汉景帝时期,“宦者署”已经是“宫廷官署”的一部分的历史依据。

  这个“宦者署”里所居住的都是什么样的人,是否全为“宦者”

  此外,通过观察在“宦者署”内所出土的那些“人俑”还可以发现,在这个特殊的机构当中,并不全是穿着一致的“宫中杂役”,还出现了许多从穿着上来看像是朝中大臣或者是门客等模样的人俑。那既然这里是“宦者署”,是专门管理“宫中杂役”的地方,为什么还会出现其他的人物呢?

  这个便主要与西汉时期的“内外朝”制度有关,所谓“外朝”指的便是由“丞相”那个体系的各个正规职级上的官员所构成的群体,而“内朝”指的则是以“大司马”为首并由朝廷当中的主要将领构成的群体。

  当然,在汉景帝在位之时,西汉朝廷当中还没有正式设置“内朝”,仅仅存有“外朝”,那是后来到了汉武帝在位时期,为了平衡朝局当中的力量,他才宣布设置了“内朝”。而且,更为特殊的是,他还广泛地从民间吸收能人贤才来成为他的谋臣,比如像西汉著名的文学家东方朔,便是由汉武帝从民间征召而来的。

  虽说汉武帝推行了这样的政策,但是,却带来了一个问题,“内朝”制度本就是新推行的一种制度,而此时却仅有制度而没有相对应的机构来安排那些来自民间的谋臣。

  于是,汉武帝便只能暂时地将他们安置在了“宦者署”内,等到有事情要跟那些谋臣进行商议的时候,便会派人到“宦者署”内去传达汉武帝的命令,当然,这些也都全部源于史籍的记载。

  也是有了这些记载便能证明,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宦者署”当中不仅居住着那些“宫中杂役”,也居住着一些身份和地位要比他们高的“谋臣”。

  那么,这也便能够说明,为什么在“宦者署”的人俑当中会出现身着不同服饰的人物。甚至可以说,当时的“宦者署”也许原本就实际上担负着两种不同的职能。

  当然,随着在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推行了“宫中使役”必须要“净身”的政策之后,这个“宦者署”其实就发生了性质上的根本转变,而“宦者”自然也就成为“太监”的一个代名词。

  只不过,当时还不被称作太监,而是被叫做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等,那么,既然制度发生了变化,人员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那么,机构的名称便也自然会随之而改变,而“宦者署”这个机构便随之而消失了。

  在后世的诸多朝代当中,针对宫廷之中主管“太监”的机构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称谓,比如说在隋朝设有“长秋监”,而在唐代则设有“内侍省”,而且到了后世的明、清时期负责主管太监的机构分得越来越精细,与之相应的太监的工种也分得也来越细,也正由于这样一类特殊人群的出现,便也在历史当中出现了“太监势大”和“太监干政”的情况。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322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