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信陵君窃符救赵翻译(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乎""乃"

导读:第一板块——知识温故  一、理解下列虚词的含义  (一)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

  第一板块——知识温故

  一、理解下列虚词的含义

  (一)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答案:C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词

  (二)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1、 连词,并列关系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5、 连词,修饰关系6、 连词,承接关系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三)下列句中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答案:D(A怎么 B什么,宾语 C什么,定语 D为什么 E多么)

  (四)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答案:1、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2、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 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5、 副词,可译为多么 6、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7、 可译为凭什么 8、 可译为怎么样

  第二板块——专题训练(教学指导——新课内容)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的能力。

  1、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虚词"乎""乃"的用法和意义

  2、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掌握虚词"乎""乃"的用法和意义

  2、 难点:掌握虚词"乎""乃"用法和意义的高考考点

  3、 专题解题思路指导

  【乎】 1.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3.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乃】 1.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2.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4.【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第三板块——复习巩固(相似题训练)

  一、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

  二、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 代词,可译为你的3、 副词,相当于是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 副词,可译为才

  第四板块——课堂要点归纳总结

  五、课堂专题训练指导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D(①比 ②助词,表疑问语气 ③助词,表揣测语气 ④词尾)

  (二)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答案: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 相当于"于"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 助词,词尾,不译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六、课后练习(作业)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答案: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

  (二)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答案: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370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