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清朝婚服(结婚穿红还是白?一场中英婚服的百年较量,至今都在演绎)

导读:“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婚礼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件极为重要而又美好的事。而婚服作为婚礼这一天的特定着装具有特殊的意义,体现着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内涵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婚礼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件极为重要而又美好的事。而婚服作为婚礼这一天的特定着装具有特殊的意义,体现着一个民族重要的文化内涵。中国位于世界的东方,肥沃的土壤孕育出农业文明。英国位于西方,蓝色大海汹涌的波涛下包含着海洋文明 。两种不同的文明演绎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婚服方面更是各具特色。

什么是婚服?

  人类男女的结合通过婚姻的方式表达出来。男女相亲相爱、互相扶持、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繁衍生息。婚礼作为爱情里高级的仪式,古今中外都受人们的赞美与重视。人们或以钻石珍珠,或以诗歌舞蹈,或以鼓乐呐喊,或以鲜花华服 来庆祝自己的婚礼。

  尽管人们庆祝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所表达的主旨只有一个,即希望缔结婚姻的新人幸福美满。婚服作为婚礼这一特定时刻的特定着装,具备的不仅是服饰本来的穿着功能,更具有表达吉祥与祝福的意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英婚服发展形态比较中国清朝时期的婚服

  清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首先它是满族统治的政权与以往的汉族政权不同,因此在婚服上与以前存在较大差异,其次清朝拥有过最好的时代——康乾盛世,清朝也拥有过最坏的时代,清末西方侵略者用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侵略带来了战争的同时,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往也日益密切,晚清时期的婚服又产生了较大变化。

清初婚服

  清王朝建立之初实行剃发易服,与剃发易服同时进行的是改变汉人的服饰,汉人因拒绝剃发易服而被杀无数。

  后来随着清王朝政权的逐渐稳固与汉人的长期抵抗,双方都做了妥协。接受明朝遗臣金之俊提出的“十从十不从”,其中有一条便是:“男从女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因此清初新娘结婚时仍沿袭明制,使用凤冠霞披。

  清代小说家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八回中有这样的描写:

  “恽来与咸水妹择了吉日迎娶,一般的鼓乐彩舆,凤冠霞帔,花烛拜堂,成了好事。”

  当时新娘婚服必须使用凤冠霞帔,不用凤冠霞帔已成为一种忌讳。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一是担心不吉利。

  二是有“不是嫡妻”之嫌疑。

  “真红大对襟+凤冠霞披”是明朝特有的婚礼服,也是国人心目传统的华夏婚礼服款式。而霞披就是彩色披帛,因用五色罗纱织就,形状宛若云霞而得名。

  徐珂的《清碑类钞》记载:

  “霞帔,妇人礼服也,明代九品以上命妇皆用之。以庶人婚嫁,得假用九品服,于是象相沿用,流俗不察。谓为嫡妻之礼服,沿至本朝,汉族妇女亦仍以此为重,故非朝廷所特许也。然亦仅于新婚及殓时用之。”

  清初的婚礼服,真红大对襟+凤冠霞披整体呈现出典雅、大方的体特征。

晚清婚服

  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清王朝自发的洋务运动使得西方思想、科技、文化传入中国。婚礼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冲击,婚礼程序比以前简化。人们在选择配偶时,抛弃了传统的包办婚姻,开始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这种冲破旧俗的婚姻模式,被称作“文明结婚。”

  婚礼服也受西方影响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样式,如新娘上身红袍、下身白纱,或者是新娘身穿中式长裙,却头披及地白纱。新郎则或以西装革履或身穿长袍而头戴西式礼帽。徐莉在《试论婚礼服饰变迁》一文中写道:

  “有报道说江苏宜兴地区民间婚礼:新郎戴顶履靴者仍属有之,然亦有喜学时髦者著大礼服,戴大礼帽,以示开通者。最可笑者,新郎高冠峨峨履声,在前面视之,固俨然一新人物也,讵知背后豚尾犹在,红绿辫线,坠落及地。”

  由于西方文化、思想、艺术的冲击,晚清婚服融中西方婚服特色于一体,既有喜庆的中国红,也有西方圣洁的白色,体呈现新旧杂糅,中西结合的特色。

17-19世纪英国婚服

  1755年珍妮机发明,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革命使得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业作坊,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服饰的面料、剪裁、风格的变化。

  同时英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人们结婚时必须到教堂接受神父或牧师的祈祷这样的婚姻才算是合法的,因此婚服样式也受到宗教信仰影响而展现出独特的色彩。

17-18世纪的英国婚服

  在英国,婚姻被看作是女性离开出生地与丈夫创造新生活的起点。然而 17-18世纪时的新娘并没有固定意义上的婚服,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偏好。

  一些贵族或者极其富有的家庭一般选择银色、银白色或白色作为婚服的颜色。当时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在欧洲大为流行,服饰文化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当时婚礼服的典型特征是上身用紧身胸衣勾勒出身材曲线,下半身用形状夸张的裙撑,将裙子被撑成四方阔体,这样的设计很好的弥补了人类体形的缺陷的同时,也体现出庄重和威仪。

  一般来说,每件婚纱带有四层以上的衬裙,100多米的织物量是做一条裙子的基本保证。此外,丝绸、缎带、珠宝被广泛应用于婚礼服设计中。

19世纪英国婚服

  19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兴起,对英国的服饰文化也产生了影响。英国的婚服开始有了特定的面料,如绸子和网状薄纱。

  最具代表性的是,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和王子阿尔伯特的婚礼。他们的婚礼服对当时的中西方婚礼服样式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维多利亚女王穿着盛大的白色裙子,—种紧紧包裹着腰线的上衣,和宽松的裙子。裙子上装饰着用当时的风格所设计橘黄色的花朵,头戴网纱,婚纱的拖尾长达 18英尺,婚纱的主体是由产自中国的锦缎织成。

  这件婚礼服奠定了以后英国两百多年白色婚纱的时尚基础,被视为浪漫纯洁与爱的象征。此后英国年轻人婚纱大多以这件婚纱作为模板。

  17—19世纪的英国婚礼服,从无固定款式到维多利亚女王的白色婚纱给英国婚礼服定型。其婚礼服款式方面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白色成为了英国婚纱的固定色,富丽华贵是其主要特点。

20世纪以来的中式婚服

  20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时代的大变革,各种学术思想风起云涌,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穿衣习惯、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婚服也在时代的变革中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风格。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 1300多年的封建统治。国人的婚礼服款式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中国传统的大红袄、绣裙与来自西方的连衣裙都成为婚礼上的新宠。

  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上,蒋介石穿黑色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戴雪白手套。宋美龄身穿白色长裙礼服,身后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纱。他们的婚礼在当时起到了定妆的作用。后来新郎着西装,新娘着白纱成为婚礼服赶时髦的标配。

  1928年国民政府礼颁布明文规定,人们结婚时应着礼服。1935年4月全国首届集体婚礼在上海举行,新郎统一身着蓝袍黑褂,新娘则身着粉色缎面旗袍,头披婚纱手捧鲜花。

  20世纪 6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人们结婚时统一穿蓝色制服,赶时髦的会穿上绿色军服或者时军装外套的花袄参加婚礼。

  20世纪 80年代到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婚礼服样式逐渐多样化。不在仅仅局限于中式或是西式。

  新娘的大红袄、旗袍、白色婚纱各行其道。新郎穿中式长袍头戴礼帽,或者是西裤皮鞋。婚礼服并没有特定的要求,而是根据人们的喜好去决定。红袄、旗袍、高腰开叉连衣裙、白色婚纱都出现在了人们的婚礼上。新娘还会在婚礼仪式上穿白色婚纱,而在敬酒时穿旗袍等。婚礼服并没有特定的款式,而是根据人们的喜好去决定。

  20世纪以来的中国,结婚礼服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而发生变化。除了60年代特殊的政治环境以外,基本呈现中西结合的风格。

20世纪以来的英国婚服

  20世纪 20年代初期,随着对女性审美特征的回归。婚礼服设计逐渐人性化,当时的新娘婚纱细腰丰臀,有裙撑支撑用料考究,婚礼时新娘戴阔边有花朵装饰的帽子,手捧花束,整体倾向与田园风格。

  1939年,德军轰炸英国城市,英国政府为了提高国民士气,在媒体上大力鼓吹穿衣方面的端庄,但由于战争影响导致布料短缺。英国政府实行布料配给制,因此新娘要想得到一件婚服必须大费周折。于是许多新娘选择精致的外套或者是晚礼服作为自己的婚服。

  20世纪 60年代以后,随着二战的结束和经济的发展。婚服呈现出了既严肃又年轻的特征。人们开始用女帽代替头纱,一改往日的长款婚礼服的样式。及膝婚礼服开始出现,甚至出现了短小迷你版的婚服,用来表现年轻人青春的活力与朝气。

  20世纪 80年代的婚礼服的设计更加突出女性之美。1981年戴安娜王妃所穿的婚礼服正是当时流行的款式,蝴蝶结、羊腿袖、长裙拖,等经典元素的融合成为当时英国婚纱的代表。

  到 21世纪以来,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婚纱开始抛弃裙撑,主要特征是上述贴身与下身蓬松。人们追求舒适、自然、性感的穿着效果。

  20世纪以来英国的婚礼服总体没有太大的款式上的变化,都是以紧身上衣勾勒身材,下半身用宽松裙摆,打造美丽舒适的穿着效果,但增加了蝴蝶结,羊腿袖等一些细节元素。

中英婚服文化的差异一、色彩观念的差异

  颜色除了本身所表示的色彩意义外,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在不同的国家、地域、民族、各不相同。

  色彩在中国有着非常深刻的哲学意味,人们用色彩来区别贵贱,区分方位,占卜吉凶。中国人将女性出轨称为给丈夫“戴绿帽子”,将百姓称为‘黔首’,古代官员的官服色彩根据官阶不同而不同,黄色为皇室的专用色。中国人对红色的喜爱,源自于先民对于太阳的崇拜。

  红色在中国具有喜庆、吉祥、兴旺的意味。中国人将喜庆的事称为“红事”,如男婚女嫁将促成男女姻缘的人称为“红娘”,在红事上贴红对联、挂红灯笼。过生活中国人讲究红红火火。红色在中国也具有表示美好漂亮的意义。

  中国人将年轻漂亮的女子称为“红妆”或者“红颜”。古代女子出嫁讲究十里红妆,用来表示嫁妆丰厚。

  而在英国人们对颜色的应用比较直接。英国人认为红色代表着流血、牺牲、暴力、紧张、危险。如:

  redrevenge血腥复仇

  aredbattle血战

  aredalert空袭,报警

  因此红色在英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吉祥的颜色。

  白色在所有颜色中是最透亮的一个。但白色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个贬义词。

  中国人将葬礼称为“白事”,白事上农村地区中国人要戴专门缝制的白色帽子,穿白色衣服,在城区中国人会佩戴白花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中国人将做无用功称为“白干”,形容人愚笨用“白痴”一词。在京剧脸谱中白脸代表着阴险狡诈;战争中投降称为举“白旗”;称没有地位没有知识的百姓为“白衣”。白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忌讳色。

  在英国,白色却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如红色在中国的地位一样。白色在英国意味着圣洁、优雅、勤劳、正直、美好。如:

  awhitesoul 纯洁的心灵

  whitemarket 合法市场

  whitemen 指代高尚、有教养的人

  awhitespirit 指正直的精神

  whitewedding 新娘穿白色礼服的婚礼

  因此在中国婚礼服多以红色为主,英国婚礼服以白色为主色调。尽管中英两国人民选用的婚礼服颜色截然不同,但所表达的愿意都只有一个,即希望这对新婚夫妇幸福美满。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在审美观念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人认为平和、对称、平衡是美,如中国的传统民居四合院就是平衡对称的体现,中国的历代皇家宫苑故宫也体现了这一审美特征。

  中国文化讲究低调、内敛、含蓄,讲究含而不露。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古代女子的笑不露齿,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

  英国认为数字与规律才是美,特别是毕达哥拉斯运用数学公式计算研究人体比列,计算出黄金分割线以来,英国人在服饰设计方面更加注重人体的比列与曲线之美。如英国的婚礼服多用紧身上衣勾勒身材。英国文化突出热情奔放,审美注重的是写实效果,追求逼真与形象。

  因此清朝沿袭明制的凤冠霞帔中的真红大对襟,婚礼服中的红盖头,用来遮盖新娘面容正是中国审美中含而不露的体现。而英国婚礼服大多用夸张的裙撑将裙子撑出四方的轮廓,体现其数与规律的和谐庄重感,20世纪 60年代的迷你裙更是英国文化热情、奔放的象征。

三、政治因素导致的差异

  政治环境的变化对服饰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清朝满族人入主中原后,清朝实行剃发易服。清末民初由于战争影响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婚服杂糅了西式与中式的双重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婚服带上了社会主义民主色彩。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婚服也走向开放逐渐与世界融合。在英国政治与宗教的共同体制下婚礼服以庄重、神圣感为主要特征。

  而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稳定,英国的婚礼服逐渐回归人体的美学特征,追求自然、舒适、穿着效果,体现年轻人的活泼与性感。如 20世纪 60年代的迷你版婚服,短小的款式,将年轻人青春、活泼、朝气、展现的一览无余。上身紧贴、下身蓬松符合人体曲线特征,舒适、性感、优雅。

暮有话说

  北暮认为,不管是中式的婚服还是英国的婚服,他在最初的作用就是庆祝婚礼,表达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不管将来如何演变,它们最初的愿景是不会改变的。

  对于本文,你是怎么看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434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