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理解版))

导读:术语表达:  宋明理学:指宋明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以阐释义理、兼谈及性命为主,故称“理学”。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点,探讨“性命义理”

  术语表达:

  宋明理学:指宋明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以阐释义理、兼谈及性命为主,故称“理学”。宋明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又吸收了佛、道的某些思想观点,探讨“性命义理”及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所以“理学”又称“道学”。理学起于北宋,南宋时期繁荣发展,经金元至明末清初衰落。

  口语理解: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主要由程朱理学及陆王心学组成,但程朱理学是主流,是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只不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不同,简单来说,程朱理学认为以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的“理”,存在于客观世界向外探索便可验证,即“格物致知”,不过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主张追寻“理”只需反省内心。概括来说程朱理学认为“理”需要向外界探索验证;陆王心学认为向内心反省。

  学者观点:

  吴震: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足以代表其理论典范的则是朱子学与阳明学。历史上,有关宋明理学大致有 “理学” “道学” 或 “新儒学” 三种称呼,对此,固有必要作概念的澄清,然而 “语言” 表达一旦约定俗成,便已获得了其本身含义的相对稳定性,故亦不必过多纠缠,而应重在对思想内涵的把握。“理学” 一词,其主要指儒家的义理之学,以区别于汉唐以来的训诂之学,如陆九渊、张栻、朱熹等人有关 “理学” 的用法都不外乎此意。“新儒学”,原是在西方学界普遍流行的一个译名,用以泛指宋明理学 ( 道学) 的思想学说。所谓广义宋明理学,是将宋明理学视作一场整体性的思想运动。从类型学的角度看,朱子学代表了理学形态,阳明学代表了心学形态;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那么事实上,无论是朱子理学还是阳明心学,应当都是宋明道学思潮的总体性产物; 若从纵览全局的视野看,朱子学和阳明学无疑是宋明新儒学的两大理论高峰,在理论性质上,属于中国儒学 传统中 “重理主义” 与 “重心主义” 的两种理论形态。(理学的起源及不同角度看的不同内容)

  合而言之,“理” 作为理学的首出之概念,其基本含义即指 “秩序”,泛指一切存在的秩序,包括宇宙、社会乃至主体存在的心性都有 “本然如是” 的存在方式。从语源学的角度看,“秩序” 一词源自 《尚书》“天秩天序”,本义是指上天一般的存在秩序,引申为秩序的必然性而非人为性,换言之,任何一种存在秩序都是客观事实,而非人为设计的结果。理学家的 “天理” 观便具有客观实在的特性,在这个意义上,秩序意味着天理的自然性及实在性,故二程有 “天理自然” “天下无实于理” 以及 “惟理为实” 等观点,而朱子更明确提出了 “天下之物,皆实理之所为” 以及 “实理” “实有此理” “实有”等理学实体观。

  张立新:张岱年认为中国从宋代到清代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三个潮流,即唯理论的潮流,始于程颐而大成于朱熹;主观唯心论的潮流,源于程颢,成于陆九渊,到王阳明而达顶峰;唯气的潮流,始于张载,明中期的王廷相和明末的王夫之对此加以进一步阐发,清初的颜元和戴震则顺向发展。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则坚持极端的唯理论,只讲理不讲气,认为理就是心,心就是理,遂开启主观唯心论,此一理论经杨时的阐发,到明中期的王阳明而大成。

  (牟宗三先生认为)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以孟子学为宗旨,直从孟子入,不是顺着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三家由《中庸》《易传》回归于《论》《孟》的方向走,而是从《论》《孟》入手,只是“一心之朗现,一心之伸展,一心之遍润”。后来王阳明承袭陆九渊的学脉而言致良知,也仍然是孟子学。

  劳思光:认为把“理学”和“心学” 视为对峙的二系,是后世逐渐形成的说法,在朱陆诸人那里,尚无此意。他认为,二系对峙之说,不能成立,因为不符合对峙的条件:“二系对峙之说如能确立,必须有确立此种对峙之条件。此条件即是:双方之说在基本方向上有不可解决之冲突,双方理论不能纳于一共同标准下以判断其得失。”而宋明新儒学在方向上,两者都想要复兴先秦儒学,因此在基本方向上是一致的,在判断标准上,两者有着共同的目的,达成此目的的程度高低,是直接提供了同一判断标准的。劳先生因此认为“二系之对峙,实无确立之条件”。(认为宋明理学与陆王心学没有本质区别)劳先生把孔孟之学称之为“心性论中心之哲学”,以突显其“主体性”原则。他并以此来判定宋明儒各家思想的地位,三阶段也就由此而分开。由于周敦颐、张载“混合形上学及宇宙论以建构其哲学系统”,固以承孔孟之学,排佛教而轻汉儒,但二人尚未完全摆脱汉儒“宇宙论中心哲学”的影响,与孔孟“心性论”距离尚大,故在宋明儒学中处于第一阶段。二程立“性即理”之说,将汉儒所倡“宇宙论中心之哲学”扫除一空,亦对佛教提出有力之辩驳,但其“主体性”仍不成为第一序列,仍难以与孔孟之学密合,因此应代表宋明儒学的第二阶段。朱熹代表着周张程诸家学说之综合,仍应划为第二阶段。陆九渊始立“心即理”之说,于宋明儒学中首次肯定“主体性”,明代王阳明立“致良知”之说,建立一心性论系统,将孟子思想之要旨,悉数收入。宋明儒学归向孔孟之学的学术运动至此而完成。阳明承象山而代表着宋明儒学的第三阶段。(对宋明理学的阶段划分)

  王英:通观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他 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始终具有双重性: 一是反对佛老( 主要是佛) 之虚无; 一是应对世俗之功利。他们承担的使命都是双重的: 为防佛老之过高, 要讲实有,对实有之表述或有不同,如道,如理, 如气,如性,如心,如良知,但它是真实存在的; 为防世俗之堕落———恣情肆欲,兹兹功利,霸术霸道———要讲修道、寡欲、养心等。由于所针对的两个问题在不同时期的冷热程度不同,或对 正统的挑战程度不同,佛老或世俗利益的代表 者言论表述或行迹表现也有不同,所以宋明理 学在不同时期的偏重或有不同,然而在两重问题都要兼顾这一点上却是贯通始终的。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5214.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