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李世民 胡人(数十万胡人投降唐朝,魏征:不要接纳!唐太宗无视,终成亡国大患)

导读:数十万胡人投降唐朝,魏征:不要接纳!唐太宗无视,终成亡国大患  武德八年突厥入侵,没有给他们统帅诸军的权力,而是由高祖亲自调度,觉得跟武德二年刘武周入侵那次很像,

数十万胡人投降唐朝,魏征:不要接纳!唐太宗无视,终成亡国大患

  武德八年突厥入侵,没有给他们统帅诸军的权力,而是由高祖亲自调度,觉得跟武德二年刘武周入侵那次很像,属于“后方遥控指挥失败”的典型。如果真的要千里调李靖等大将前来抗击突厥,就应该提早部署,以期战果最大化。

  如果还是打局部防御战,就应该加强山西本地力量和关中派兵增援。结果代北防线和关中援军一触即溃,各地大老远调来一堆名将也就是把敌人赶跑,这战果……说实在的有点让人看笑话了。我觉得这个时候唐军是不能和突厥野战的,都没有把握能够通过野战战胜突厥主力。突厥攻城又不行,所以虽然很深入,但是也不能把唐朝怎么样,也就是损失人口和财富。突厥折腾够了,自然撤退,有点礼拜攻势的意思。关键是,武德八年阵仗闹得很大,战果却很小……如果就是防守战略,像贞观元年那样李勣(并州)、张俭(朔州)、张公谨(代州)守个“无战事”足够了。打个礼拜攻势打得全国调救兵是要闹哪样。

  到了唐太宗贞观四年,唐朝发兵攻打东突厥汗国,并俘虏了颉利可汗。东突厥瓦解后,残余的突厥人除部分人北逃薛延陀外,其余数十万人投降唐朝。唐朝就如何安置这些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这一事件对唐朝的后来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种意见可以称为“同化“。

  这一派系的主张得到了大多数大臣的赞同。他们认为突厥投降唐朝只是着眼于形势。绝不是真诚的,早晚会有叛乱,对唐朝构成威胁。只有同化为大唐人,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第二种是“边境安置”。这一派人数不多,代表是温彦博。

  第三种是“孤立”。

  这一派的人数也比较少,但是有很多重量级人物,包括魏征和颜师古。魏征认为不要接纳,他认为,突厥人是极端不可靠的,把他们当作唐朝北部的屏障的想法是荒谬的。所以,将突厥放在边境还是散布在内部,都会带来无尽的麻烦。魏征直言不讳地称突厥人有人的面孔和野兽的心,说他们只有在软弱的时候才会服从唐朝。

  一旦强大起来,就必须叛逆,永远也不会考虑到先前恩典和道义。唐朝应成立都护,对其统一监督。这样,突厥人就生活在远离唐朝腹地的地方,同时内部无法统一,就不会对唐朝构成威胁。

  温彦博强烈批评了魏征等人的理论。举例说明东汉光武帝把南匈奴置于北部边界之内。纵观东汉时期,南匈奴都是东汉的屏障,从未动摇。魏征立即反驳说,西晋时期大量的胡人进入了北大陆。西晋大臣郭钦与江统曾建议晋武帝将其驱逐到外面,但并未被听取。

  尽管唐太宗认为这三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最后,温彦博的意见被大体采纳,突厥被安置在北部边境地区,从东到幽州,从西到灵州。普通的突厥部落人居住在唐朝境内。大多数突厥贵族被安置在首都长安,许多人成为了唐代宫殿的守卫。

  唐朝将突厥人置于领土内后仅几年,便发生了结社率的混乱。贞观十三年,结社率率领大批投降的突厥人。趁唐太宗出巡时,企图杀死唐太宗,然后复国。

  结社率的混乱很快得到解决,所有参与此事件的突厥人均被杀死。这一事件使唐太宗对将突厥人向内转移的决定感到后悔。因此,唐太宗决定派突厥人回到漠北,任命突厥王室李思摩为可汗,并带领突厥人回到北方。

  出乎意料的是,从北方返回的突厥人遭到占领漠北的薛延陀汗国袭击。而突厥人没有听从李思摩的统治。因此,李思摩率领突厥人再次南下,并要求唐朝允许他们返回唐朝居住。

  最后,唐太宗无视魏征等人的劝止,决定将由薛延陀赶回的突厥人重新安置到唐朝北部边境地区。唐高宗时期,大批突厥人发动叛乱。回到漠北建立突厥汗国后,终成唐代北部的亡国大患。其他土耳其人则成为安禄山叛军的精英先锋。

唐朝灭突厥用了三年,为何汉匈之战打了百年

  匈奴从一登上舞台,就与中原为敌,直到被打怕了才臣服。突厥虽是草原游牧民族,不过到那时候的游牧民族已经不像匈奴那种更天然原始了,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懂得在自己弱的时候称臣,狡猾了许多。所以不像汉与匈奴那样打个没完没了,几乎是持续状态。相形而言,唐与突厥的大战并不多,即便唐初也是局部战争居多,稍微打打就停手了。

  当时汉匈战争,汉武帝首先夺河套地区,然后断匈奴左右臂,通西域,控辽东,在正面战场虽然重创匈奴,漠南无王庭,但汉朝也暂时无力继续北伐,双方正面战场暂时告一段落,转而进入西域争夺战的侧翼战场,双方在西域你来我往,如果坐看匈奴控制西域,联西域之兵攻打河西走廊,岂不是匈奴要卷土重来?所以大汉必须要在西域立足。

  此时大宛不仅仅不卖马,而是多次劫掠大汉的商队。如果你是汉武帝,你对于这个问题如何看?如果放任不管?西域其他国家怎么看?匈奴本来就离得近,又是铁鞭政策,汉朝离得远,自己商队被劫也没办法管。如果你是西域其他国家,看到大宛国劫掠汉朝商队大汉默认,他大宛敢劫掠,我为什么不能?匈奴不会对付,这个汉朝看起来很好对付,岂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群起而攻之,群雀杀鹰,大汉还能在西域立足吗?今天敢劫掠你的商队,你沉默,明天杀戮你的国民,你又能怎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汉国民在西域永远将是二等,三等,四等公民……

  你是汉武帝你会怎么做?要么干脆放弃西域,拱手让给匈奴,那一开始还不如和亲,你何必打匈奴呢?要么你就要扬刀立威,你就要告诉西域诸国,和平友好是我们希望的,大家一起对付匈奴,但是如果你以为我好欺负,只会友好和平,那你就试试看。

  唐灭东突厥,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所以,契丹的这种制度虽然有其便利之处,但依然能够找到漏洞。好比在北宋末期,在内外交困之下,辽国已失天时地利。假如宋朝真有个想法正常的皇帝和军队统帅,那么彼时收复幽云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总之,敌人的强大并不意味着不可战争,高明的军事统帅都是会因己之利、乘敌之弊而作战的。

  李靖大破东突厥时,已经60岁了。破吐谷浑64岁,还身患足疾,刚刚因病辞去右仆射之职,李世民还特意赐给他一把灵寿杖。1400年前的寒冬,西北高纬度地区,大雪,急行军,想想就可怕。

  唐朝是乘东突厥的内乱而取胜的。但是,一方面,在战争开始之前,灵州都督张公瑾就已经上书太宗皇帝指出了东突厥正处于天灾、人祸、内乱的局面中,只要迅速出击定能一战平定漠南;另一方面,对于军事家来说,能够迅速把握稍纵即逝的战机,本就是最杰出的能力。一个在敌人最虚弱的时候不下手,非得等他恢复了元气才公平对决,那是宋襄公式的妇人之仁。

  从战争的进程来讲,在决定出兵之后,太宗一刻也未耽搁,迅速集结士兵。当时,颉利可汗本以为唐军绝不会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发动进攻,因此战役可能要等到第二年春天才会开始。但李靖就是在寒冬时节冒雪出击,追击二十余天,最终取得了胜利。换句话说,这仗打得并不轻松。

  说起后来的草原霸主回纥,还有几件有趣的事情。

  说是吐迷度被刺杀后,回纥群龙无首,部众就要离散,唐太宗派兵部尚书崔敦礼持节去回纥牙帐中宣抚,立吐迷度之子婆闰为瀚海都督,追封吐迷度。婆闰靠着大唐的支持才获得了部众的归附。

  婆闰死后,其侄比粟毒在部众的拥戴下被立为可汗,在同罗、仆固两个部落支持下对大唐搞事情。彼时已经是唐高宗龙朔年间。郑仁泰、薛礼领唐军对同罗、仆固进攻,同罗、仆固一次性被坑杀十余万人。回纥等铁勒九姓大败,向北逃遁,比粟毒逃难,亡命天涯。郑仁泰率军遇暴风雪,追之不逮。

  眼看回纥群龙无首,就要部众离散,唐高宗派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铁勒道安抚使,姜恪为副安抚使,领500铁勒精骑驰入铁勒九姓大帐,一次性诛杀叛唐的叶护、特勤等高官两百余人。

  回纥、同罗、仆固等意欲反唐的高官们被诛戮一通,之后在663年,大唐册封婆闰之子比粟为瀚海都督,其的部众高官也皆为契苾何力所立的傀儡。回纥安分了很长时间,在后突厥叛唐崛起后,比粟带领回纥部众与后突厥拼死作战,不敌被杀,被后突厥立为杀人石。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647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