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俄罗斯最后的浪漫主义,拉赫玛尼诺夫)

导读: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ninov,1873-1943)  浪漫主义(Romanticism)大约兴起于1820年代,到1910年左右逐渐式微,其主要特点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ninov,1873-1943)

  浪漫主义(Romanticism)大约兴起于1820年代,到1910年左右逐渐式微,其主要特点是,让艺术尽可能表达人类情感,从私人心绪到国族之爱,多多益善,愈淋漓尽致愈好。音乐方面,俄罗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一般是指: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其中,拉赫玛尼诺夫是这个伟大传承的末代王孙,在他之后的俄罗斯作曲家在面对现代音乐技法的冲击和历史政治、意识形态的洗礼之后,创作出来的音乐已经失去往昔俄罗斯迷人的怀旧芬芳了。

  拉赫玛尼诺夫曾说,“作曲家的音乐必须表达他所生母国,他的爱情故事,他的宗教,影响过他的书籍和他所爱的图书。它应该是作曲家生命经验的总和。”聆听拉翁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切体会到他的确充分兑现了自己如上的誓言;透过音乐,他的个性与历练栩栩如生、跃然而来。

早年生涯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在俄国贵族地主家庭,在六个孩子之中排行第五。他先随母亲启蒙学习钢琴,并且到圣彼得堡音乐院研修。因父亲任意挥霍,家道中落,导致父母离异,也使得拉赫玛尼诺夫在音乐院的功课全部亮起红灯,奖学金被取消,只好转学到莫斯科音乐院。在那里,他同另外两个学生同住在钢琴教授季维列夫(Nikolay Zverev)家中接受严格管教。此外也随塔纳耶夫(Taneyev)学对位法,随阿伦斯基(Arensky)学和声。四年后,他向季维列夫提出要求、隔离房间,为了在作曲时免受干扰;却被教授赶出家门,而且三年之内不与他说话。

  他在钢琴和作曲课程表现优异,不但提前毕业,而且获得“大金质奖章”,是莫斯科音乐院有史以来第三个获此殊荣的学生。他的毕业作品是根据普希金诗篇《吉普赛人》所创作的独幕歌剧《Aleko》,当此剧在波修剧院首演时,得到柴可夫斯基的激赏,随后柴可夫斯基并擬亲自指挥拉赫玛尼诺夫从契科夫小说《在路上》得到灵感而写成的管弦乐幻想曲《岩石》,可惜未及兑现承诺就与世长辞。拉赫玛尼诺夫遂题献一首《哀歌三重奏》来报答柴可夫斯基的知遇之恩。

  1895年,拉赫玛尼诺夫写成第一个大部头作品《D小调第一交响曲》,此曲在1897年3月由格拉基洛夫指挥首演,乐评反响甚差,可谓兵败如山倒。这桩公案经历史学者分析,应归咎于格拉基洛夫当天烂醉如泥,但已经对拉赫玛尼诺夫造成严重伤害,整整三年写不出任何作品。此时,一位企业家马莫托夫邀请他担任莫斯科私人俄罗斯歌剧团指挥,因而得以研究俄罗斯和西方歌剧,并与伟大的男低音夏里亚平结为好友。

突破瓶颈

  拜访过大文豪托尔斯泰之后,拉赫玛尼诺夫依旧没有摆脱抑郁症,创作依旧在低谷中徘徊。索性他遇见了心里医师达尔博士(Nikolay Dahl)。达尔博士使用催眠疗法,终于令其摆脱了抑郁、重拾信心,精神抖擞。拉赫玛尼诺夫立刻创作出令他留名青史的名篇《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这部作品每个乐章均独立成章,并由之引出丰富和声之旅。尽管第二乐章主题常常被通俗改编,但全曲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都洋溢着令人难以抑制的感动。

  1902年5月,拉赫玛尼诺夫迎娶表妹莎蒂娜(Natalya Satina),俄罗斯东正教原本禁止表兄妹通婚,幸得一位姨母内线疏通,总算如愿以偿。二人婚后孕育两个女儿:伊莉莎和塔蒂亚娜。1906年底,一方面以防旧病复发,另一方面担心政治动乱,拉赫玛尼诺夫全家出国,移居德累斯顿。此时他开始动笔创作《E小调第二号交响曲》。此曲1908年2月首演,是典型的斯拉夫交响曲,洋溢着茂盛的美丽旋律和自然抒情创意,管弦乐法细致雕琢,作曲家很精明地使用美好旋律当作雄辩的基础。

  1909年10月,拉赫玛尼诺夫应邀赴美巡回演出,曾与马勒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联演。他特别为此次远行创作了《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学术界一般公认这是技巧最难,也是最华丽的钢琴作品之一,无论结构还是配器均属于拉赫玛尼诺夫同类作品之最佳。1911年,《二十四首前奏曲》出版,这组乐曲创作时间跨越近二十年,主要原因是他原先并未想要收录成一套,随着时光飞逝,内在逻辑关系才逐步形成。各曲之间作曲家用简洁、即兴的手法流畅表达出丰富感情,第一首《升C小调前奏曲》尤其流行,演奏会上,拉赫玛尼诺夫若不将其作为“安可曲”,听众绝不肯离去。

  此时的俄国,革命风潮涌动,政局不稳,拉赫玛尼诺夫全家数次进出国门。理智上,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情感上,去国却割舍不下。几经思量,1917年9月当接到斯德哥摩的演出邀约,拉赫玛尼诺夫遂决定借此次机会,永远离开俄罗斯。

去家千里兮,生无所归而死无以为坟

  背井离乡之后的拉赫玛尼诺夫主要以独奏钢琴家身份谋生。他的演出,技巧精准、节奏充满活力,精雕细琢、纹理清晰透明。他还主张任何乐曲都具有一个高潮点(或许在结尾、或许在中途),演奏者必须精心设计,将之准确表达,否则整体结构就会崩溃塌掉。

  美国和瑞士成了拉赫玛尼诺夫主要的安身立命之地。无论在何处安家置业,他们都要求屋内装潢充满旧式俄罗斯气氛。1924年,大女儿伊莉莎嫁给渥康斯基王子,但不到一年就文君新寡,拉赫玛尼诺夫遂替两个女儿在巴黎成了TAIR乐谱公司(结合两个女儿芳名之前两字母),专门出版俄国作曲家及自己的作品。1931年,他联合几位流亡美国的旧俄名人在纽约时报发表批评苏联当局的文章,其作品因此被苏联政府文化部禁演长达两年之久。

  1934年,拉赫玛尼诺夫根据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最后一首《A小调主题》,完成了为钢琴和管弦乐队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此曲一共二十四个变奏,其中第十八变奏撒发着渴慕之美,自成一个小宇宙,最为有名,曾被多部电影用来配乐。这个古调主题同样在接下来的两个乐曲(也是他最后两部作品)中登场。《A小调第三号交响曲》于1937年首演,全曲从怀旧抒情发展到坚韧强健。1941年首演的《交响舞曲》原先拟定名为《三首幻想舞曲》,第一曲旋律无比阴森忧郁,而且回忆着当年惨败的《第一号交响曲》主题;第二曲是仿佛群魔乱舞的交响圆舞曲;第三曲则为书写《晚祷》赞美诗和《诸神之怒》主题的生死斗争,无疑是自己不折不扣的天鹅之歌。

  1943年元月,拉赫玛尼诺夫在全美巡演途中身体不适,经医生诊断为肋膜炎。此前他已经深受腰痛和关节炎之苦,本就决定这是最后一次旅行演出。不过他仍然依照邀约完成全部音乐会,毕生最后一场独奏会终止于田纳西州的诺克斯维尔。返回洛杉矶住处后,才发现他其实罹患癌症,三月底讯即去世,享年七十岁。

唱片介绍

  拉赫玛尼诺夫作曲时偏好奢华和声、广泛抒情和浓烈热情的旋律。所谓各花入各眼:不喜欢者认为其滥情,不愿给予过高评价;喜欢者却认为那是生机盎然、具有强烈冲击力的美妙音乐。

  愿意追本溯源的爱乐者,自然不会忽略RCA那一套十张拉赫玛尼诺夫演奏全集,内包括拉赫玛尼诺夫“夫子自道”的四首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三交响曲》以及部分钢琴独奏曲。

  现代录音方面:阿什肯纳齐的Decca版是相当安全的推荐,他对拉赫玛尼诺夫情有独钟,既弹前奏曲、奏鸣曲、协奏曲;又指挥交响曲和管弦乐曲,风格正统,表情浓郁合度,录音也很优秀。

  单曲方面:里赫特的《第二钢琴协奏曲》(DG),鲁宾斯坦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CA)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盘。普列文对《第二交响曲》特别有感觉,当年率伦敦交响乐团访问俄罗斯,这部乐曲曾让众多听众感动到泪流满面。他先后录制过两次《第二交响曲》,EMI版最能体现为何当年俄国爱乐者被打动的声泪俱下。讲究最奢华音响来搭配拉赫玛尼诺夫的浓烈浪漫,David Zinman指挥的Telarc版《第二交响曲》,显然是发烧友的最佳选择。

  现代的演奏家也有绝妙好盘:鲁迪、杨松斯联手圣彼得堡爱乐演出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EMI),键盘精准、节奏生动、纹理清晰、表达细腻,一切全都符合拉赫玛尼诺夫自己演奏时所立下的标准。他们录音之时,圣彼得堡爱乐后台正摆着一部当年拉赫玛尼诺夫弹过的钢琴,可谓薪火相传,艺术不朽。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897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