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历史上的西施(历史上的西施之谜)

导读:西施之名,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家喻户晓。特别是她与范蠡之间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但作为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为什么直到现在仍充满了各种扑朔迷离的传说

  西施之名,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家喻户晓。特别是她与范蠡之间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更是广为流传。但作为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为什么直到现在仍充满了各种扑朔迷离的传说?历史上的西施与传说中的西施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呢?

   事实上,西施在历史上有无其人,在史学界是有争议的。记载春秋战国最严肃、最权威的史料,如《左传》《国语》《史记》等,均无记载有关西施的只言片语。史料最早提出西施的是《墨子》的《亲士篇》。其中记载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这段话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说:比干之所以被杀死,是因为他太高尚了;孟贲之所以获罪而死,是因为他太勇猛了;西施之所以会沉水而死,是因为她太美了;吴起之所以会被车裂,是因为他太有本事了。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墨子》所言的3位人物,比干、孟贲、吴起,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的事迹均在《史记》等史料上有详细的记载。若按此逻辑,西施也应该确有其人才对。

   另外,在战国时期诸子著作中也有许多关于西施的记载。《慎子》说:“毛啬、先施,天下之姣也。”注文说:“先施,西施,一也。”即先施就是西施。屈原《楚辞·怨世》说:“西施媞媞而不见兮。”注文说:“西施,美女也。”屈原之后的宋玉在其《神女赋》中说:“西施掩面,比之无色。”庄子作品中曾3次提到过西施,其中成语“东施效颦”便出自《庄子》。

   不过最令人奇怪的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在其《管子·小称》中说:“西施,天下美人也。”管仲生卒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也就是说,在西施出生200年之前,管仲已经在作品中提到了西施。不过,《管子》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作者也并非是管仲一人,而是管仲还有他的门徒。《庄子·齐物论》说的西施,司马彪注说是“夏姬”。清朝的周柄中在《孟子辩论》中说道:“夫越女名西施,夏姬亦称西施,则又似古有此美人,而后世相因,借以相美。”有学者认为古代有一美女叫西施,后来到了春秋末期也有位美女,人们无法形容她的美丽,认为她的容颜可直追先前的西施,因此亦称其为西施。如此,西施也就成了对美女的通称。

   司马迁在其《史记》中对范蠡扶越灭吴记载得极为详细,但是为什么唯独没有提到西施呢?特别是西汉初期著名学者贾谊曾在《新书·劝学篇》中写道:“夫以西施之美而蒙不洁,则过者莫不睨而掩鼻。”司马迁对贾谊之才极为推崇,对其一生充满了同情,曾经为屈原、贾谊二人写了一篇合传。所以,司马迁不可能不知道西施之名。笔者认为,司马迁对西施只字未提,大概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极其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撰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而在司马迁之前,记载春秋战国最严肃、最权威的史料,如《左传》《国语》等史料,并没有记载西施其人,再加上司马迁后来所掌握的文献资料也许并不充分,故以弃之不写。第二,西施之名,尽管今日看来已是名满天下,几乎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但在东汉之前,西施并没有现在这么“火”,只是偶尔出现在几部文献之中。因此,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并没有将这位“小人物”记录在自己的作品之中。

   明确记载西施是何时何地的人,是从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和袁康、吴平《越绝书》开始的。另根据《舆地志》记载:“诸暨县苎萝山,西施、郑旦所居。”《会稽志》记载:“苎萝山在诸暨县南五里。”根据以上记载,可以肯定地说,苎萝山就位于今日浙江诸暨苎萝村。不过,有学者对于《吴越春秋》《越绝书》所记载的西施持怀疑态度,因为两书在史料基础上添加了大量神话传说。但是随着对《吴越春秋》《越绝书》这两部书的研究,现在史学界一般认为,《吴越春秋》《越绝书》虽然有演义色彩,但史学价值极高,足以取信。

   自《吴越春秋》《越绝书》问世后,西施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西施的旷古之容颜表达了仰慕和追思之情。到了明朝时,戏剧家梁辰渔则将西施彻底推向了民间百姓之中。在《浣纱记》中,将西施与范蠡的爱情故事写得浪漫曲折,两人由热恋到忍痛分离,到10余年后重逢,到相携出走、隐于五湖,波澜起伏,柔肠寸断。自此,西施和范蠡的爱情故事深入民间,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才子与佳人”爱情典范故事。

   那么,历史上西施与范蠡之间到底有没有那段曲折浪漫的爱情纠葛呢?从种种史料看,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范蠡与西施是恋人关系。不过,若完全肯定他与西施没有任何情愫可言,显然又有些武断。据《史记》记载,吴国亡后,范蠡成功地逃离越国,辗转到了齐国。在齐国,范蠡给自己取了个非常有趣的名字,叫“鸱夷子皮”。“鸱夷”就是皮革制成的袋子。有史学家认为范蠡之所以给自己取个“酒囊饭袋”的名字,是为了纪念他的情人西施。这又从何处说起呢?原来,据《吴越春秋》记载:“吴亡之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就是说,吴亡之后,西施被装入一个皮革制成的袋子,沉江而死。特别是《墨子·亲士》所记“西施之沉,其美也”,说明西施之死是被人投入江中而死。墨子距离越灭吴的时代很近,因此他的记载有很高的可信度。被誉为地方志鼻祖的《越绝书》记载的是:“吴之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据此,笔者私下认为,虽然没有权威的史料证明范蠡与西施之间是恋人关系,但范蠡对西施很可能有暗恋之情,至齐国后,为了纪念西施死于沉江,故以“鸱夷子皮”自居。或者如《越绝书》记载的那样,范蠡在吴国城破之时,携西施同泛五湖而去。

   对于西施的诸多问题,以及她是否与范蠡发生过曲折的爱情故事,目前史学界仍各执一词。也许要彻底揭开西施之谜,还要等待新的证据出现,但愿到那时,这个困扰了史学界千年的谜底会得以真相大白。(菏泽市定陶区政协文史委供稿 王建新)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5689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