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生活小妙招 >

班会活动方案(攻略丨小学班主任如何设计班会课体验活动?)

导读: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主题班会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对促进学生成长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都起着重要作用。近期,笔者听了几节主题班会课,尽管

  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主题班会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对促进学生成长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都起着重要作用。近期,笔者听了几节主题班会课,尽管班主任已经认识到灌输和说教的低效,注重了活动体验,但是在体验活动的设计上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体验活动设计的方法作了一些思考。

  重赋故事新意

  在设计活动时,很多班主任喜欢选择故事作为体验内容。应该说,很多故事富含哲理,也蕴含着与活动主题相关的教育意义,通过体验故事中角色的行为或者解读其中寓意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体验和启示。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故事毕竟远离学生生活,学生站在第三者角度理解其内涵,往往影响体验的深度;另一方面,在信息化传播渠道越来越广泛的今天,老师很难找到学生没有听过的故事,而重复引入的故事对孩子缺少吸引力,也会影响学生体验的效果。

  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应尽量少用故事,但如果所开展的主题班会确实需要,就应想办法增强故事的吸引力,进而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笔者认为,故事新编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在设计“做最好的自己”主题班会时,我的预期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为自我发展奠定基础。设计时想到《小马过河》这个故事的寓意很符合主题,但是大多数孩子对这个故事都了解,如果直接使用,难以吸引学生,于是我给这个故事赋予了新意。

  上课时,我刚呈现出《小马过河》的题目,学生就议论纷纷。我没有打断学生的讨论,等他们安静下来,我说:“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不过今天老师带来的故事可不一样。今天老师要讲的是小马第二次过河遇到的问题:下雨了,河水涨了,小马会怎么想和做呢?”

  学生讨论后,我继续续编故事:“小马第三次驮着盐过河,不幸摔倒后,会想些什么?小马第四次驮着棉花过河,又会怎么做?”等学生充分讨论后,我还组织学生为故事续编新的情景,并分析小马的想法和做法。

  学生通过思考,逐步认识到:改变固化的思维方式才能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而且遇事不能仅凭经验,还应多思考,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故事新编要求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并赋予故事新的意义,在学生讨论后要进行引导,通过教师的梳理和凝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验,实现预期教育目的。设置神秘悬念

  小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新颖的事物吸引,在活动设计中,如果能够设置带有悬念和神秘色彩的活动,可以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在另一届学生的“认识自己”班会课上,我的第一个目标是改变学生不良的自我定位。我最初想通过一些说理或故事来达到目的,但后来想到,这样的活动往往容易停留在认知层面上,学生未必能通过说理或故事深刻认识到正确看待自己的重要性。我接着考虑如何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便借鉴高中物理老师的一个做法,设计了以下活动环节:

  班会上,我对学生说:“据我观察和了解,我们班有位同学特别有才,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肯定,我听说后感到很自豪。今天,我把他的照片放在这个盒子里。大家只准看,不准说话,所有人都看完后再交流。”学生挨个看完后,都很兴奋,交流也很深入,体验比较深刻。因为我在盒子里放了一面镜子,学生带着好奇心打开盒子,看到的是自己羡慕、惊讶的脸,突然意识到了我期望他们思考什么。

  活动很简单,但是因为孩子们不知道是“谁”,是带着羡慕和好奇参与其中的,当看到了意料之外的“自己”后,开始想到原来自己也可以很优秀,也可以成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人。这样的活动引发了学生对自我的审视,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做好了心理上的铺垫。

  创设冲突情景

  除了新意和悬念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出与惯常的观点有冲突的情景,通过这种认知的冲突,帮助学生转变以往的不良认识。这种与已有经验冲突的情景,也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助于提高心理体验效果。

  在一节“自信心培养”主题班会上,我的第一个意图是改变学生的认识,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能。刚开始,我选择一些名人故事来说明人只要相信自己就能发挥潜能。不过,对于孩子们来说,名人的故事离他们太远,他们的体验和感悟并不深刻。发觉这一现象后,我一直在想,用一个什么样的情景才能让孩子们切实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呢?

  后来,我看到一个放曲别针的心理课活动,受到很大启发,便决定把这个情景加以改造,引入主题班会中。

  我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吗?”孩子们说不知道。“那我们来估计一下,在盛满水的杯子中放曲别针,能放多少呢?”大部分孩子认为,1个也不能放,只要放进去,水就会溢出来。即使比较大胆的孩子,也认为最多只能放进去2个。

  我没有多说什么,直接把准备好的器材分给各组学生,让他们自己做试验。结果,最成功的小组放了13个,做得一般的小组也能放进5、6个。然后,我没让孩子讨论为什么能放这么多,而是针对这种“没想到”的现象,问他们想到了什么。很多孩子围绕人的潜能和自我发现等方面展开了交流,较好地体验到了人是有潜能的,不要仅凭着以往的经验和感觉就做出不良定位,只要努力去做,就会发现不一样的自我。

  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我充分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入手,着力创造出与已有经验冲突的情景,让孩子在这种矛盾中重新审视自我。这种带有冲突性的情景不仅可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也会令孩子们因为积极参与和深刻思考,得到更丰富的体验。这为后续探讨自信心的培养措施奠定了基础。

  外化具体形象

  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教师过多的抽象讲解和要求,往往会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令他们难以把老师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针对这种情况,从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可以将难以理解的现象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以此来引发学生深刻的思考。

  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我组织了“科学用脑”主题班会。这节班会分三个环节:集中注意力、手眼脑并用和劳逸结合。前两个环节,通过学生活动和具体情景都得到较好的解决。第三个环节比较抽象,孩子们很难理解科学用脑并不是简单的休息,不知道如何做到劳逸结合。于是,我将这个环节用具体形象展示了出来。

  我让大家推选几个孩子参加角色扮演游戏。其中一个孩子扮演认真学习的学生,其他孩子分别扮演负责数学、语文等不同学科学习的“大脑”,以原地跑来显示大脑的活动情况。孩子越是用脑思考,扮演大脑的孩子跑得越快;不思考时,扮演大脑的孩子就停下来。

  我首先让扮演语文学习“大脑”的孩子不停地识记、背诵,不长一段时间,那个扮演语文“大脑”的孩子就额头上冒汗。我问他:“你感觉疲劳吗?还能坚持吗?”他回答很疲劳,想休息了。

  然后,我又在不同学习活动之间轮换,扮演各类“大脑”活动的学生也相应地活动或休息。通过这种外显的形象化展示,将认真学习和疲劳的关系清楚地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这种具体形象的展示,真正理解了如何认真学习、合理用脑。

  未必所有阶段的学生都需要这种形象化设计,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东西需要通过具体的载体呈现出来。我创设的情景,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自然容易理解,同时又借助外显的形象加深了孩子对劳逸结合必要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孩子寻找劳逸结合的方法,诸如适当休息、听听音乐、学习不同的内容等,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的。

  栏目:工作笔谈

  作者:张锐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教育体育局 276017

  责编:周芳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hxmz/4341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