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明代有多少头牛?

导读: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几乎火遍了整个中国,很多朋友都因为这套书开始喜欢中国历史,开始对明史感兴趣。当年明月在书里提出一个观点,他说挽救了大明王朝的救时宰相于谦

  网友提问:

  明代有多少头牛?

  优质回答:

  明代有多少头牛?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几乎火遍了整个中国,很多朋友都因为这套书开始喜欢中国历史,开始对明史感兴趣。当年明月在书里提出一个观点,他说挽救了大明王朝的救时宰相于谦在他心中只能排在第二位,如果不是因为有一个举世无双的天才,于谦绝对第一。

  那么,到底是哪个天才可以把于谦于少保挤到第二位去呢?

  他就是王阳明,一个鼎鼎大名的名字,一个了不起的圣人。

  其实,人家本名是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于浙江绍兴,文曲之乡。他的父亲王华是状元出身,曾当过南京吏部尚书,因此王阳明是妥妥的官二代,还是书香门第,出身高贵。王阳明从小天资聪颖,21岁那年就高中举人。但可能是为了磨练他的意志,之后连续两次京试都名落孙山。当时的首辅李东阳特别看好这个年轻人,一再勉励,希望他不要灰心丧气。而他的状元老爹更是劝慰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王阳明岂是一个平常人,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意思是,我看得开,无所谓。

  大明弘治十二年,经过多次努力,他终于守得云开见日出,高中二甲第七名,观政工部,之后又出任刑部主事,再转为兵部武选司主事,正式步入官场。弘治皇帝朱祐樘为人宽厚,平易近人,在他手里完成了弘治中兴,大明一片蒸蒸日上的气象。王阳明也被这个盛世所鼓舞,认认真真当官。如果历史一直这么发展下去的话,大明就会多一个好官,少一个圣人。

  然而,历史出现了拐弯。

  弘治皇帝死后,他唯一的儿子正德继位,开始重用大太监刘瑾,让他出任司礼监掌印。刚正不阿的王阳明当然看不惯刘瑾的飞扬跋扈。多次上书弹劾刘瑾,最终引来了刘瑾的忌恨,被杖四十,谪贬到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当一个小小的龙场驿栈的驿丞。同时,他的状元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王阳明一路去贵州的路上,刘瑾还不放过他,多次派出人进行刺杀。万般无奈之下,王阳明不得不假装自杀来躲避刺杀,经过千辛万苦才终于到达贵州龙场。虽然龙场还是未开化的地区,少数民族居多,但王阳明并没有气馁,他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阳明“龙场悟道“。

  正德五年,刘瑾倒台,被刘瑾迫害的王阳明终于平反昭雪,回到北京。然后,他在北京和南京两地轮流当官,他的好学,他的认真,他的才华得到了父亲的好友、时任兵部尚书王琼的器重。王尚书特别看好这个年轻人,但觉得他还需要历练,于是大笔一挥,推荐王阳明巡抚赣南,出任一方大员。

  大家不要以为王尚书是在给老朋友的儿子铺路,说了是历练,当然不可能舒服。当时的赣南匪患不断,民乱不断,几乎没有一天是太平的。王阳明上任以后,面临的是一个火药桶一般的赣南。王阳明到了以后,整肃军队,澄清吏治,然后开始出兵平乱,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基本荡平了赣南境内所有的匪患民乱。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老百姓都惊呼他为神。

  平定匪患只是王阳明牛刀小试,后来他还干了票大的。

  正德十四年,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聚众十几万,杀戮大批江西官吏,企图夺取大明江山。当时,王阳明刚刚平定了福建的叛乱,他知道宁王造反后,果断意识到如果宁王直取南京,夺取大明的陪都,那么形势将极度恶化,整个富庶的江南半壁都可能毁在刀兵之下。而当时的南京还没做好战争准备,可以说形势非常危险。

  王阳明可不是一般人,他知道必须要为朝廷赢得时间。于是,他放出风声,称自己已经整合了江西的军队,加上义兵,还有朝廷增援的军队,有16万之众,并打算带领这些部队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这个消息一出,宁王果然慌了,害怕了,十万大军一直窝在南昌不敢动弹,这就给朝廷军队的集结赢得了时间。

  宁王等了十几天,才发现自己上当,朝廷军队根本没到,自己被王阳明骗了。于是,他开始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两城,逼近安庆。安庆位置非常重要,一旦失守,叛军沿江而下,南京就危险了。这个时候,王阳明已经集结了不少军队,大家纷纷建议他领兵去安庆,协助守城。王阳明却认为,宁王主力都在安庆,南昌空虚,之前已经骗过他一次要袭击南昌,这次宁王肯定不相信王阳明还会袭击南昌。于是,王阳明指挥军队直捣宁王老巢南昌,并打下了这座城市。前面打不下安庆,后面老巢失守,逼得宁王只能回兵南昌。王阳明和宁王在鄱阳湖展开决战,兵力远不如宁王的王阳明,凭借高超的军事艺术,旺盛的士气,彻底击败了宁王,并活捉了他,仅仅用了35天,就平定了宁王之乱。

  到了嘉靖朝,父亲王华过世,王阳明丁忧回家守制。他受邀在稷山书院讲学;嘉靖四年(1525年),又在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其弟子亦开始讲学,传播“心学”。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至此,他学问大成,终成一代圣人。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四圣”。

  守制后,王阳明再次总督两广,奉命平定两广的叛乱。他指挥两湖的军队进入两广,仅仅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就基本剿灭全部叛军,平定了叛乱。但不幸的是,可能南方的瘴气让他的肺病加重了,平定叛乱之后没多久,一代圣人王阳明就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的一条船上,结束了丰富多彩的一生。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王阳明有多牛:文,他可以开宗立派,和孔子,孟子,朱子并称为四圣。武,他可以平定各种匪患民乱,并击败宁王,保证大明江山稳固。这样一个文武双全,忠心报国的伟大人物,当年明月把他列在第一位,也就不足为怪了。

  参考资料:

  1.周月亮:《王阳明传》

  2.张廷玉:《明史》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其他网友观点

  在中国的思想界自古以来有四座丰碑——孔孟朱王,其中“王”就是王阳明。

  1905年,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率领日本海军,大败俄国舰队,取得东亚的制海权。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

  在众人的一片赞誉声中,东乡平八郎举起一块腰牌:一生俯首拜阳明。

  1917年,一位湖南书生在读过阳明书后,挥笔写下一篇《心之力》,发出来对这个世界的一声问候。

  还是1917年,一位浙江青年在读罢阳明书后,虎躯一震,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中正”,字“介石”。

  王阳明在去世400年后,还让中外英雄俯首。

  1472年,在浙江余姚出生了一位婴儿,取名“王云。”

  但是很奇怪,这个孩子到5岁时还不会说话。有一天,一位云游道士路过,摸着王云的小脑袋说:“还孩子,可惜父母不懂事,在名字里把你的志向给泄漏了。”

  王云的父亲王华听说后,给他的孩子改名叫“王守仁。”

  说来也怪了,王守仁改名之后,很快就开口说话了。

  1482年,王家祖坟上冒青烟了,王华居然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

  他们一家就从浙江余姚举家搬到北京,顺利拿下北京户口。

  当他们路过镇江时,一帮文人听说状元全家来了,于是就想见识一下状元的学问。这时王守仁站了出来,吟诗一首: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镇江文人还以为是王家准备好的,于是临时出题,让他以“蔽月山房”为题,再写一首诗。王守仁稍微想了想,张口就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还是难不住这个小孩,众人这下都服了。

  到了大城市北京,王守仁开始接受正式的“九年义务教育。”

  12岁时,他在课堂上问先生:“人生何谓第一等事。”这个老师说:“就得像你老子一样,考科举、当状元。”

  对于这个回答,王守仁不认同。他说:“人生当做圣贤。”

  太狂妄了。

  15岁时,他还是没有成为圣贤,就写了一封信,请父亲交给皇上:“我写了一封意见书,只要给我5万人马,我就能横扫草原。”

  王华没傻,反手给了他一个大嘴巴子。

  王华想:“这么下去不行啊,得赶紧给他娶个老婆。”于是,就给他的一位江西朋友下聘礼,求娶他的女儿。王守仁只得在17岁那年,前往江西结婚。

  要说牛人就是牛人,永远与众不同。

  别人结婚都恨不得赶紧洞房花烛,他倒好,跑去跟一个道士聊天了。两人越聊越High,竟然忘记结婚这回事了。

  这件事,迅速传遍了南昌城,吃瓜群众都说:“真是个异人。”

  在那个年代,朱熹是天下第二大圣人,仅次于孔子。

  结婚后,王守仁专心学习朱熹的学问——格物致知。意思就是:你必须专心学一门技艺,把它彻底弄明白,在学习另一门。这样一门一门的学下去,总有一天能够融会贯通,这样你就成圣贤了。

  王守仁很专心的学习。

  他从家中的竹子开始学。他就在那劈、砍、掰、看,要彻底弄清楚竹子的道理。但是过了七天,他始终没有明白竹子里有什么道理。

  王守仁的内心受到了成吨的伤害:“看来圣人说的也不一定对。”

  这就是哲学史上的“守仁格竹。”

  从此以后,他做圣贤的梦想就此破灭。他除了考科举以外,只迷恋五件事: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事。

  1499年,王守仁考中进士,做了一个正六品的小官。

  不规矩的人,在官场上也不规矩。当时正德皇帝和刘瑾等太监们打得火热,败坏朝政。1506年,戴铣、薄彦徽等人上书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结果反被打入死牢。

  出于正义的立场、内心的向往,王守仁冒死上书:尽快释放无辜人员。

  理所当然的,王守仁被打的屁股开花,贬到贵州去当一名招待所所长。

  当年的贵州,可不是现在的旅游胜地。那里的人听不懂中原的语言,能听懂的都不是好人:犯事了,跑路过去的。

  王守仁来到这里后,没有气馁、没有悲伤,而是努力和当地人融合在一起。他把中原的文化、习俗,带到了落后的山区。

  常言道:无官一身轻。

  王守仁在这里,再也不用操心功名利禄的琐事,而是彻底放宽心态,感受这个世界的真谛。

  终于在一个夜晚,他放声长啸:“我明白了,圣人的道理都是出自本心,根本不必在外界求取。”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守仁的道,是“心之道。”

  意思就是:我们都具有一颗本心,这是我们生命的源泉。不论学习、交友、办事、感情,都是由这颗“本心”在判断、分析、决定。

  所以圣人的道,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吾心即道”,就是“圣人之道。”

  中国哲学中的“心学”,就此诞生。

  这门学问的出现,也使得王守仁能够与孔孟、朱熹并列,成为永垂不朽的一员。

  这样的成就,是历代帝王、名将、大臣都达不到的。任你权利滔天、任你杀人遍野、任你财富满堂,都不过时人死如灰、过眼云烟。

  唯有学问,才永恒。

  其他网友观点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将自己开创的思想亲身付诸实践,并证明其完全切实可行的思想家,他在立言、立德、立功上近乎完美的不朽功勋,完全可以说是神一样的存在,以“奇人”或“牛人”这样的世俗化语言形容他,确实有失恭敬。做为个人终身的精神导师,我不想证明他有多“牛”,这样的用词有违自己对他的精神崇仰,因此本文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伟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分享给同样热爱他的朋友们。

  王阳明所处的时代,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已经完全进入书斋式的圣学研究,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肢解式课文分析,并由此步入纯理论层面的程朱理学,官方的科举考试严格遵循程朱理学的标准答案,不能有任何逾越,而王阳明以思想解放为主导的实用主义心学自然被排斥在官学之外。进入现代以后,中国思想界完全由唯物主义哲学观一统天下,王阳明心学思想因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而受到多方批判。所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长期被排斥在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之外,但这并不阻碍其思想持久的影响力。

  哲学思考自有人类以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这一根本性的终极问题,始终困扰着自有人类以来的所有哲学认识活动。针对这一终极思考,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是“心即理”,他认为万事万物都离不开一个“理”,这个理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认知,没有主观认知,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他在17岁的时候很莽撞地坐在竹林里“格竹”一样,七天七夜后,客观存在的竹子依然是竹子,而主观认知的自己差点送了命。

  “格竹”的失败使他意识到程朱理学要求“格物致知”以达到“穷物理”的目的,过于强调客观存在了,改变人的不是客观存在的竹子,而是人本身。所以,“龙场悟道”后,他开始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所有的客观存在都是主观认知的结果,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存在才有真实的意义,并由此发展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从此走上了一条实践之路。

  抛开对世界本源这样的宏观认识问题,从微观层面来说,王阳明的心学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纯理论认识,而是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因为微观世界广泛存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从本质上讲反映的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王阳明的心学其实就是一门很高级的心理学,而且有着很深的科学意义。所以,当王阳明以白面书生的身份指挥一群乌合之众,无论是平叛职业军人的造反,还是占山为王的土匪,都能无往而不胜,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心不动,随机而动”的高级心理学在实践层面的应用。任何人只要能完全掌握了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从事政治就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从事经济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实业家,从事军事就是一个很厉害的军事统帅,这一点不仅被他自己所证明,也完全被后世的推崇者所证明,曾国藩、毛泽东等一代伟人,无不受其思想的深刻影响;尤其是深受王阳明思想影响的日本,处处可见王阳明的影子,每一个游客到了日本,在很微小的层面都能体验到十分体切的服务,就在于日本深得王阳明心学精髓的体现!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3312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