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搞笑的四大发明是什么(笑话是谁发明的)

导读:历史上有什么搞笑的发明?酷哥不嗑药  我们知道美国佬一直有反智传统的,在1998年纽约有一个公司,为了让形象高大上一点,就配合市政厅搞青少年禁毒宣传。经过策划N天的反复讨

  历史上有什么搞笑的发明?酷哥不嗑药

  我们知道美国佬一直有反智传统的,在1998年纽约有一个公司,为了让形象高大上一点,就配合市政厅搞青少年禁毒宣传。经过策划N天的反复讨论,他们决定从学生文具着手,让必须品提示学生远离毒品。说实话,这看起来是不错的主意,起码符合智商平均水平线,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资本家的本性暴露无遗。

  他们为了省钱,决定大量给学生免费派发铅笔,所有的铅笔上都印着一句话,“Too Cool to Do Drugs(酷哥不嗑药)”。这句言简意赅的警示语即提醒少年们远离毒品,又贴合那时代年轻人追求酷炫的特性,看起来十分精彩。

  然而这个貌似牛逼的发明在三周后迎来了惨烈的下场,一群小学生找到这家公司,向公司负责人表示你们的铅笔简直SB透顶,请看下图:

  完全斯巴达化的公司负责人只好下令收回了那批铅笔,从此老老实实的在铅笔上印2B,恩,吐槽机觉得这很阿妹你看,但这只是开胃菜,更神奇的故事请往下看↓。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那一年,吐槽机在经历了一夜的迅雷狂飙后,突然觉得营养不太够用,痛定思痛的他决定放弃左手面巾、右手方向键的生涯。可是就在这时候,他的电脑突然变的很奇怪,鼠标指针移动起来很生涩,打字输入也滞后很多。他开始明白,电脑也在承受着不该它年龄承受的痛苦,吐槽机决定给电脑减负,于是他点开了桌面一个神奇的图标:

  又选择了一个神奇的功能:

  作为一个超级电脑达人,这只是微不足道的高端应用,不必羡慕吐槽机的精湛技术,这是我应该做的。之后这个神奇的功能开始发挥作用,它变成这个样子:

  可是五分钟后,正在沉浸于自己牛X绝顶软件技术的吐槽机发现屏幕变成了这个样子:

  于是吐槽机的表情变成了这个样子:

  不过没关系,吐槽机还有一招不传之秘术——重启大法!他把罪恶的右手伸向了机箱某个神秘的小圆钮,3分钟后他的桌面变成了这个样子:

  总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让我们好好对比一下:

  卧了个草!俺家的某安全卫士呢?百思不得其解的吐槽机只好致电某电脑城内长期贩卖光盘的某大神,虚心向其请教。大神在电话另一端沉思了半小时,又亲自回小黑屋做了实验,终于得出真相——

  它自己干掉了自己!要说某安全卫士就是牛X,发起疯来连自己都杀。之后吐槽机只好默默的把安全卫士换成了某六零,只是可惜了我那300G的收藏......

  来自优质历史领域网友“史海钩沉者小王”对历史上有什么搞笑的发明?的观点:

  有一个搞笑中透露着心酸的发明——“粮食烹调增量法”。

  1斤变3斤

  上个世纪60年代,粮食紧缺的背景下,一些地方突然发明了一种“粮食烹调增量法”。举个例子,1斤玉米面本来蒸出1~2斤的馍,但是变换一下蒸煮的方法,先把原粮蒸到六七分熟后,捞出用水磨磨成糊状,再往面糊里添加酵母,发酵后再继续蒸,3斤馍就出炉了。

  感觉是不是把大家当成傻子?反正那点面,蒸煮那么多无非是多放水、加了酵母,吃了最多骗骗肚子、根本不顶饿。

  但是,那个年代不少人相信这个办法可行,“先蒸、后磨、再蒸”的方式成了“粮食烹调增量法”的普遍方法,将其蒸煮数量的提高称为“出饭效率”的提升。

  为了提升效率,各地出现五花八门的蒸煮方法,如“一炒、一泡、一蒸”、“冷水发饭法”、“水发面蒸馍法”等等,主要是用泡、发、蒸、煮、榨、磨等工艺,反复操作,使红粮、高粱米、大米、玉米面等等粮食作物普遍能蒸煮出3斤多的食物,比传统做法要多出半斤到1斤。

  这些做法的种类多达33种,其实质前面说了,主要多加水以增加食物的膨胀率和重量。只不过每种方法都在寻找,什么时候加水、什么方式能让“出饭效率”更高。

  质疑和反质疑

  有没有人质疑?

  当然有,“没土垒不起墙”、“巧媳妇做不出无米饭”、“一两粮食蒸来蒸去不还是一两粮食”,简单说,就是能量守恒,通过一些机械作用无法提高食物的热量,只不过体积在水、酵母等作用下膨胀了。

  只不过大环境的影响,这些质疑的声音很快被淹没了。

  当时为了平息这些质疑,还推出了不少“科学”论断:

  出饭量增加是因为,粮食胚乳和含有的蛋白质经过水浸煮沸,受热膨胀、分裂、体形随之扩大,重量增加,这不单是水分的增加,而是化学作用。

  营养价值提高是因为:旧的做法使食物的蛋白质和脂肪不能被人体充分吸收;新的做法能供给人体更多的热量和营养,蛋白质经过水浸煮沸,变成凝固蛋白质和氨基酸,不仅抗饿、营养价值还高。

  好消化是因为,在这些复杂工艺中,蛋白质转化为氨基酸,淀粉转化为糖,容易消化吸收,老幼和胃病患者非常适合。

  因此,用粮少、出饭多、营养价值高、耐饿、易消化、易操作这些优势,就成了“粮食烹调增量法”的核心价值,这个发明也因此在全国迅速推广,各地不断改进。

  背后的心酸

  其实看这些优势,就发现里面还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易消化和耐饿处于相对状态。比如牛肉干,水分含量少、热量比较多,属于耐饿食品,不易消化。

  那为何会出现这种无视智商的发明?

  因为上世纪60年度,国家正处于粮食短缺的状况,为了能够让有限的粮食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这种办法就横空出世。

  由于大多数人不懂科学原理,对这种违背了客观规律的办法反而坚信不疑。大量反复的烹调工艺,又加大了粮食营养的流失,有些地方出现了浮肿和营养不良、甚至死人的现象。

  各地还鼓吹这种方法节约了大量的粮食,导致上面信以为真,提高了征购粮食的比例并出口,使原本短缺的局面进一步恶化。

  虽然半年后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但是面对紧张的局面,已经没有太多粮食用来赈灾,只好发动代食品运动,用小球藻、各种野菜、野生果实等来代替,情况也有所缓解,但也出现了中毒、紫荆病等情况。

  一直到农村改革、生产力提升,粮食紧缺的问题才得到根本解决,所以,提高综合生产力才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唯一途径,也是杜绝这类“发明”的根本办法。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193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