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健康小常识 >

马字成语祝福(能让周总理特批绿卡,成为首位入中国籍的马海德,到底多厉害?)

导读:1935年夏天的一个夜晚,虽然已经半夜了,由美国人乔治·海德姆开设的诊所,却还亮着灯。  海德姆坐在看诊的桌子后面,不时地望向门口,神情有点紧张。  这时门被推开了

  1935年夏天的一个夜晚,虽然已经半夜了,由美国人乔治·海德姆开设的诊所,却还亮着灯。

  海德姆坐在看诊的桌子后面,不时地望向门口,神情有点紧张。

  这时门被推开了,两个中年男人走进了诊所,用暗语与海德姆接上了关系。

  海德姆连忙将门从里面锁好,把两个人让进后面的诊察室:“宋女士已经把情况跟我说清楚了,咱们长话短说,我把具体计划跟你们介绍一下,明天早晨就送你们上船。”

  两个人笑着点头,并没有过多废话。

  三十年代的上海,白色恐怖异常猖獗,所以在整个行动中,海德姆的心一直吊在嗓子眼。

  好在策划的周密,两个人顺利登上一艘货轮,不久他们便出现了在了莫斯科,坐在了共产国际会议的会场上。

  1910年9月26日,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在一个阿拉伯移民家庭中,海德姆降生了。

  做人是很难的,不是说你降生了,就能顺利长大。

  1918年秋天,海德姆八岁。肆虐欧美大陆的西班牙流感,流进美国之后,美国人不管黑命、白命,很快便有五十多万人丢了命。

  海德姆一家也未能幸免,悉数被流感放倒。

  作为钢厂工人的父亲,收入微薄,全家的日子本就过得挺难。如今摊上事了,这个家可就更惨不忍睹了。

  好在危急时刻,父亲的好朋友对他们伸出了援手。

  朋友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一出手,病毒就败下了阵。治好了全家人的病,老医生目睹海德姆家穷困潦倒的囧状,不但免了医药费,还捐了点食物,帮助海德姆一家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

  这种医者仁心的高尚品德感染了海德姆,让他打小便确立了成长目标:做个好人,勤于助人。

  老医生的影响极其深远,海德姆高考时立志学医,1933年,靠勤工俭学,他在日内瓦医科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儿子是医生了,海德姆的父母很高兴。因为在美国行医只要开工,什么钱啊,地位啊,那都手到擒来的事。

  可是海德姆忤逆了父母的心愿,没有立业于家乡,而是扛起行李,撒丫子跑到地球的另一半去了。

  海德姆来到中国,在上海开了一个诊所,一边研究遏制流行东方的“热带病”的方法,一边为当地百姓治病。

  三十年代的上海,是国共两党交锋比较激烈的地方。

  海德姆在这里认识了宋庆龄,宋庆龄又把他引领进了左翼阵营。经过深入接触,海德姆深得宋庆龄信任,于是便发生了开头的那一幕。

  1936年6月,毛泽东和周恩来致信宋庆龄,希望她能帮忙找两个外国友人到苏区考察。

  宋庆龄琢磨了半天,把美国开明记者埃德加•斯诺、医生乔治•海德姆,推荐给了苏区。

  这个机会,让两个美国同学很高兴。况且海德姆还有一事不明,想到苏区寻个根源。

  从白区到苏区的行程,危机四伏,充满了刺激。两个人兜兜转转,从36年的8月,直到来年的7月,才正儿八经地到了苏区腹地。

  在延安,海德姆见到红军最高首脑之后,才弄明白当初被他送出上海的人是谁。

  原来,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之后,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为了重新找回关系,并出席共产国际会议,中共中央派陈云和陈潭秋两人,到上海向宋庆龄求助。

  宋庆龄把送他们出国的任务交给了海德姆,海德姆当然是全力以赴了。

  可以说,没有宋庆龄的慧眼识珠,就没有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马海德的诞生。至于海德姆怎么变成了马海德,这还得从周恩来说起。

  1936年8月12日,医生乔治▪海德姆和记者爱德佳▪斯诺,来到了陕西豫旺堡西征红军总指挥部。

  在这里,他们受到了红军将领彭德怀等人和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

  根据地的热情洋溢,和群情激愤的抗日斗志,深深地感动了海德姆。后来,当斯诺采访结束离开延安时,海德姆却选择留下来。

  这个技术高超,态度热情的大胡子医生,很快便赢得了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的爱戴。

  1936年10月,已经加入红军的海德姆,随部队行军途中,遇到了时任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周恩来对这个外国红军战士,很是喜欢和信任,把他带在了身边。

  一次行军路过回民聚集区时,周恩来对海德姆说:“你是阿拉伯人,懂不懂得伊斯兰教啊?”

  海德姆自信地点了点头。

  周恩来指着前面的清真寺,对海德姆说:“太好了!海德姆同志,我现在就给你一个任务,到清真寺跟阿訇商量一下,看看他们能不能给我们预备一顿饭啊。请告诉他们,我们付饭钱的。”

  海德姆走了几步,又回头问周恩来:“可是我见了阿訇怎么介绍自己啊?”  

  周恩来认真想了一会,对他说:“海德姆同志,回民姓马的比较多,你可不可以把名字改成马海德啊?”

  “这个名字好,一笔难写两个马字,我现在就是回民兄弟的一家人了。”海德姆高高兴兴地向清真寺跑去。

  从此,红军队伍里便多了一个心肠热,技术精,幽默风趣的“马大夫”。

  不久,马海德来到了延安,在这里,他不但帮助苏区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体系,还成为中央领导同志信任的保健医生。

  由于国民党的封锁,延安的经济条件很困难,尤其是医疗设备更是极其匮乏。

  彼时,海德姆是延安政府和“美军观察组”之间的联系人。利用老乡的身份,马海德从观察组那里,还真没少争取到他们对延安的帮助。

  1947年,国民党挑起了内战,美军观察组撤出了延安。在他们撤走之前,马海德将两包精美实用的手术器械,顺了下来,交给了第二野战医院。

  这套器械太实用,也太宝贵了。据当时医院的护士长回忆:“医院领导要求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这些器械。就是人不在了,也不许把这些器械损失了。所以每次行军,我的背包由牲口驼着,这些器械我亲自背着。”

  对于马海德在中国的表现,毛主席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赞他是一个“完全的中国人”。

  当这个“完全的中国人”,如愿以偿与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婚时,中央领导人几乎悉数到场,对这个中国人的“女婿”,表示了诚挚的祝贺。

  1939年夏天,浙江姑娘周苏菲因为宣传抗日,而上了特务的黑名单。在生命受到威胁之际,被上海左翼作家联盟送到了延安,进入那里的鲁艺学校学习艺术创作。

  冷不丁从气候温润的南方,来到气候干燥寒冷的西北,周苏菲水土不服,患上了重感冒。

  马海德被请来为周苏菲看病。

  马大夫手到病除,如花似玉的鲁艺学生,人回到了学校,容颜却被马海德牢牢地禁锢在了心底。

  1940年春节前,人在异乡为异客的马海德,向周苏菲射出了一支丘比特之箭,邀请她陪自己过节。

  聪明的周苏菲,当然明白马海德心中的小九九,内心有点纠结。

  她虽然很尊重马海德,偶尔遇到也有搭讪。但是整明白马海德的心思后,周苏菲还是有点犹豫。

  马大夫毕竟是老外啊!

  但是,听着马海德中肯厚道的语气,再想到他独自一人的孤独,这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心软了。

  她答应了马海德的请求,在小年那天,到马海德的住处陪他吃了一顿饭。

  晚饭后,马海德送周苏菲回学校。

  时冬腊月的延河大堤上,河面吹来的风很是凛冽。但是河畔上一对男女,相依相伴,却聊得热热乎乎。

  马海德异乎寻常地健谈,他满腔热忱地向周苏菲“兜售”自己。

  他对周苏菲谈自己的身世,自己的理想,以及献身中国革命事业的抱负。

  周苏菲静静地听着,感受着马海德诚恳真挚的情怀,熟悉着这个异国青年思想变化的脉络。

  而后,大概是为了投桃报李,这丫头也把自己的情况,捋头说了一遍,算是对马海德的回应。

  延河畔互相之间的袒露心扉,让双方找到了可以倾心交谈的对象。

  马海德初战告捷,内心极度乐呵。

  除夕之夜,中央苏区政府在鲁艺大礼堂举行文艺晚会。

  晚会结束时,时间已经很晚了,马海德借住在了学校职员的窑洞里。

  半夜,同周苏菲住在一个窑洞的八路军家属,李大姐临产了。情急之下,周苏菲想到了马海德。

  凌晨时分,马海德来到产妇的房间。在周苏菲和另一个女学员的配合下,忙活了两个多小时,一个“小八路”歌声嘹亮地降生了。

  亲眼看到老马医术娴熟,对患者温厚周到,周苏菲感动得没了矜持。她羞涩地告诉马大夫:“那个事,俺看中!”。

  喜从天降,乐坏了痴情汉子。

  马海德顾不得休息,翻身上马,一头扎进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家里,兴奋地告诉他:“嘿,我要结婚了,我要娶延安最漂亮的妹子做老婆了。”

  马海德和周苏菲的婚礼办得很隆重,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敬酒,为两个新人祝福。

  在中央政府所在地,每到节假日,都会有警卫员带着一匹马,帮首长接爱人回家团聚,可是马海德却不跟风。

  当假日来临时,他会自己骑着马,来到鲁艺校门口,像极了古典骑士那样,伸出有力的臂膀,一把将心爱的人挽上马背。

  夕阳的余晖中,一匹马,一个汉子。汉子的怀里搂着一个美丽的姑娘,信马由缰地溜达在延河之畔。

  这道靓丽的风景线,便成了一个历史时期的记忆。

  一段跨国情缘,在两个倾心相爱之人深情的经营下,不断地延续发展,一直保鲜了近半个世纪。

  1937年春天,马海德找到当时的党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提出了自己的愿望:“我想加入中国国籍,请你批准。”

  周恩来很想立刻帮助马海德实现心愿,但是鉴于当时的情况,他开诚布公地说:“马海德同志,你能够投身到中国革命当中来,我们非常的感谢,也真心欢迎。但是我们现在只是一个党,还没有办法批准你的国籍。请你放心,等到革命成功,新中国成立了,我第一个批准你加入中国国籍。”

  听了周恩来的承诺,马海德心中有了底,革命热情更加高涨。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果然亲自批准,马海德如愿以偿拥有了新中国的国籍。

  新中国成立之后,马海德像所有进入新政权的共产党员一样,把全部才智和热情,都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作为国家医务部的顾问,马海德不但坚持每周两次到基层医院坐诊,还亲自参与了对皮肤病和性病根治方法的研究,及治疗效果的深入观察。

  麻风病曾经横行世界,是个令人谈之色变的顽症。谁家如果有那么一个病人,全家都跟着抬不起头。麻风病患者不但被世人嫌弃,甚至患者的至亲也会对他们拒之千里。

  上个世纪,由于缺乏对科学常识的理解,一些医务人员,也将麻风病视为无孔不入的“妖孽”。

  1958年夏天,马海德率队到海南秀英麻风病院进行调研,跟随他巡诊的一些年轻医生,为了防备感染,大热天把自己包裹得像粽子。

  三十来度的气温啊,每天都有医护人员因为过热而晕倒。

  面对这种情况,马海德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地说教。他每天穿着白大褂,来到病房,碰碰这个恐怖变形的面孔,看看那个被病菌侵蚀残缺的手,认真观察仔细询问每个人的病情。

  病人们被感动了,他们激动地说:“自从得了这个病之后,不要说外人啊,就是家里人都离我们远远的,可马大夫一点都不嫌弃我们这个鬼样子。”

  随同的医生,见马大夫巡诊之后,用肥皂仔细洗过手,便什么事都没有了,方明白麻风病菌也不是那么可怕。

  深入一线不断调研,积累了经验的马海德,信心倍增。他庄重宣布:“中国要在2000年基本消灭麻风病”。

  言出必行,这是马海德的性格。虽然年届古稀,身体健康亮了红灯,马海德依然坚持出访各国,从国外引进了“强杀菌联合药疗”,对麻风病的治疗,产生了极好的效果。

  通过对十几个国家麻风病基金会的游说,马海德促使他们与中国麻风病重灾省份结成对子,使这些省份,得到了价值不菲的物资、药品捐赠。

  可以这样说,没有马海德的不懈努力,就没有中国全境彻底消灭麻风病的成果。

  为了彻底根治地方流行病,马海德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

  马海德身患前列腺癌,他却忙得没时间管它。1988年8月初,马海德在北戴河参加三省卫生联席会,病情突然恶化,他晕倒在了会场。

  通过紧急救治,马海德被送进了北京协和医院。

  这个将一生贡献给了中国卫生事业的洋大夫,在弥留之际,依然记挂着消灭麻风病的事。

  在生命倒计时之际,马海德将一张汇票交给妻子,这是他侄儿刚从美国寄来的。

  马海德声音微弱地嘱咐周苏菲:“妹子,这是给麻风病人治病的钱,来之不易,你一定要管好麻风病基金会的钱啊!”

  1988年10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顾问,麻风病防治协会会长,中国共产党党员,国际主义战士马海德先生,踏实地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按照马海德生前的遗愿,妻子周苏菲将他的部分骨灰,洒在了涛涛延水中。

  热情的延河,展开博大的胸怀,将这个异国儿子融进自己的血脉中。

  . END .

  【文| 风韵 】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美国小伙变卖家产,“拐”带核物理学家女友,却到中国放一辈子牛

  边梅:从选美小姐到中国女保镖,退役经商身家过亿,她如何做到的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jkxcs/44774.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